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成都開展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的研究報告
2021年12月成都市委第十三屆十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成都市委關于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優化空間產業交通能源結構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作出構建與城市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空間格局,著力打造綠色低碳體系,全方位全過程推進交通運輸低碳轉型升級,建立、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等工作部署。為貫徹落實《決定》要求,在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積極推進碳減排,結合市城管委前期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路徑及機制優化研究成果,形成報告如下。
一、認識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工作的重要意義
“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對全世界的莊嚴承諾。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的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也必將推動城市管理加快向綠色低碳轉型。成都市在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開展碳排放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一是豐富了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涵。在生活垃圾產生、收集、運輸、回收再利用及最終處置各階段管理活動過程中融入綠色低碳理念,減輕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體現,也是城市管理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二是提升了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在垃圾處理各環節使用綠色低碳的工藝技術和裝備設備,有利于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促進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創新,進一步提升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水平,增強城市環境承載力;三是促進了城市管理全新格局的形成。搶抓全市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歷史機遇,開展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監測評估等工作,通過垃圾焚燒發電供熱、沼氣利用等方式穩步開展生物質能利用,提升非化石能源比重,推動垃圾分類完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有利于形成城市管理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
二、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減排途徑的初步設想
按照《決定》提出的空間、產業、交通、能源四大結構調整方向,生活垃圾在全周期中產生、收集、收運、處理等各環節,可以通過各類“鄰避”設施的空間布局優化、處理技術綠色低碳提升帶動產業結構調整、新能源車推廣和運輸路線優化服務交通結構優化,協同處置與低碳焚燒融入能源結構優化,多種途徑實現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減排,為促進城市綠色低碳發展做出貢獻。
(一)推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氛圍。將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生活垃圾分類宣傳,通過公益廣告、融媒體平臺等渠道,積極宣傳節能減排全民行動。深入開展綠色示范創建行動,在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社區探索開展近零碳社區創建等活動。積極引導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市民、企事業單位等注冊“碳惠天府”綠色賬戶,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
推動生活垃圾減量分類。倡導綠色消費,持續開展“光盤行動”“減塑限塑”“凈菜上市”“限制過度包裝”“無紙化辦公”等措施,多措并舉推動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健全生活垃圾分類黨政領導機制、統籌協調機制、成效評估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落實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激勵政策,完善執法取證、行政處罰裁量基準等配套規定。規范設置分類投放收集設施,推廣智能設備或智慧管理應用,引導居民準確、便捷地分類投放生活垃圾。
(二)構建生活垃圾低碳收運體系
加強新能源車推廣應用。加快推進環衛車、渣土車新能源車型替代。按照作業半徑加快完善新能源環衛車充(換)電站、加氫站等基礎設施規劃建設,探索開展新能源環衛車換電模式應用試點,支持有條件的轉運站、焚燒發電廠和環衛停車場配建并運營充電樁等設施。加大環衛企業新能源車購置和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推廣新能源車的穩定財政資金投入機制。
創新智慧低碳收運模式。利用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監管平臺,開展收運路線優化模型研究,實現對收運過程的智慧監管、智能調度、精準協調。創新發展“互聯網+垃圾分類”新模式,進一步推動垃圾分類和再生資源回收數據融合、信息共享,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數據統計體系。支持分類服務企業開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等“可回收物+”融合收運服務,減少運力浪費,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優化分類收運設施布局。圍繞產城融合和15分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標準,超前謀劃產業功能區和社區級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和轉運設施布局。推進集合大件垃圾拆解、廚余垃圾減量、有害垃圾暫存等功能的綜合型轉運站建設,盡量減少土地占用。加快探索空間綜合開發利用,優先利用地下空間規劃建設轉運站和地埋式收集點。適度提高街道(鎮、產業功能區)大件垃圾集散點、生活垃圾轉運站(收集站)、再生資源回收站、宣教活動設施等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在城市建設用地中的占比,保障設施用地需求。
高標打造低碳轉運設施。加強轉運站生產生活節能管理和能耗監測,開展轉運站設施節能改造。新建轉運站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要求,積極推廣綠色建造方式和裝配式建筑應用,全面提升轉運設施建筑能效水平。優化轉運站生產工藝流程和污染物防治措施,縮短收集車輛等待停留時間,減少污染物無組織排放量。支持通過“屋頂綠化”和“立體綠化”等措施,重構轉運站綠化景觀。
(三)提升資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推動固體廢物協同處置。加快長安靜脈產業園區規劃建設,優化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建設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園區余熱調配供應統籌機制,研究園區既有項目余熱利用的可行性,以熱定量引入余熱利用項目,實現能源梯次利用。高水平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補齊園區飛灰綜合利用和再生建材生產短板,構建物質循環閉環。推動各縣(市)大力發展靜脈產業,創建綠色低碳示范基地。
建造綠色低碳焚燒設施。鼓勵既有焚燒廠按照綠色建筑要求實施節能改造,推行滲濾液再生利用實現近零排放。高水平新建焚燒發電廠,加強建筑節能專項設計,全面執行綠色建筑要求。探索新建焚燒發電廠按照裝機容量配套一定比例的儲能設施,有效平滑電網波動。支持發電企業實行熱電聯產,自行開發余熱利用途徑,打造熱電聯供能源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優化廚余垃圾處理工藝。加快建設餐廚垃圾和居民家庭廚余垃圾協同集中處理設施,優先選擇以“厭氧”為主或“厭氧+好氧”相結合且沼液(滲濾液)產生少的處理工藝,強化沼氣和油脂回收利用。研究建立廚余垃圾分布式處理工藝能耗和碳排放標準,開展既有廚余垃圾分布式處理設施評估,逐步淘汰或改造現有不達標設施。針對不同應用場景,發展完善擠壓脫水、昆蟲養殖、氨基酸制備等處理工藝,積極探索形成綠色工藝鏈。推動更大力度的廚余垃圾資源化產品推廣政策出臺,打通產業鏈阻塞,提高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率。
開展填埋設施生態修復。持續提高生活垃圾焚燒和回收利用比例,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設填埋場沼氣收集系統,避免填埋氣體無序排放。提高沼氣回收提純工藝水平,通過供氣、發電、燃燒等方式實現沼氣利用,減輕填埋場碳排放強度。逐步實施填埋場生態修復和綠化景觀打造,以植物自然恢復為主,增強填埋區域固碳能力,提升區域生態價值。
加強垃圾處置智慧監管。利用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平臺,實施廚余垃圾、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行在線實時監管,降低線下巡查頻次,減少監管過程碳排放。參照生態環境部碳排放監測試點,探索開展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廚余垃圾處理等設施碳排放在線監測。研究制定垃圾處置設施智能監管設備配置標準和管理規范,保障智慧監管數據的完整性、時效性和有效性,提高精細化監管水平。
三、尚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引領,抓住源頭控碳、精準降碳的關鍵環節是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的重要舉措,但實現途徑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尚需解決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碳排放底數和降碳關鍵環節仍不清楚。目前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各環節碳排放數據收集分析尚未融入智慧城管總體架構,碳排放現狀和關鍵環節缺乏數據支撐和相關研究,無法準確把握控碳降碳的主要途徑、重點工作和科學制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目標,也難以將生活垃圾管理碳排放目標與全市碳達峰碳中和總體目標相結合。
二是碳排放監測評估核查尚未納入行業監管。目前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管理以清運處理量和污染物達標排放為主要監管對象,在工藝設備選擇和設施建設過程中并未充分考慮新能源車和綠色建筑推廣應用等綠色低碳要求,對運行過程碳排放的監測評估核查工作也尚未開展。
三是缺乏技術標準和政策支持保障。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處于起步階段,相比能源、化工、冶金、電力等行業缺乏相對成熟的碳排放監測技術方法和評估核查技術標準等。新能源環衛車購置使用的補貼政策尚不能完全解決環衛企業后顧之憂,新能源環衛車充電樁建設、生活垃圾設施建筑節能改造、熱電聯產和余熱調配、垃圾分類融合收運服務等政策引導力度不夠。
四、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持續開展城市管理碳減排課題研究
堅持問題導向持續開展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乃至城市管理全領域碳減排理論和技術研究。加快實施市級重大研究課題成都市城市管理碳達峰碳中和研究,盡快開展城市管理各業務領域碳排放現狀調查,摸清各業務領域碳排放本底數據和主要貢獻因素,研究提出城市管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目標、技術方法和實施路徑。
(二)開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監測評估
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加快城市管理監督性監測體系和測管協同機制建設,探索開展生活垃圾收運過程以及衛生填埋、焚燒發電、廚余垃圾處理等設施建設運行過程碳排放監測和評估核查試點,完善監測評估方法。
(三)加強碳排放技術保障和政策支持
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相關技術標準,保障全生命周期碳減排工作的順利實施。推動充電樁建設、環衛設施綠色建筑星級評定、生物質能源梯次利用等導向政策出臺。鼓勵新能源環衛車輛生產企業加強換電車型研發和開展車輛租賃服務,加大新能源環衛車購置使用的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并協助相關企業開展碳排放權交易。
(四)推動碳排放管理相關產業發展壯大
加快建設生活垃圾全生命周期智慧治理平臺,新增碳排放管理功能模塊,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數據支撐。逐步擴大全周期碳排放管理的范圍和需求,帶動相關智能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加強碳排放數據分析應用和數據資源開發,支持數字經濟發展。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沒有做好進一步分類的話,可降解塑料也不是十分完美 2022-09-28
-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23-11-06
- 垃圾分類與碳減排,從廢品到資源的轉變 2023-05-19
- 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張瑞庭:關于進一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的建議 2023-02-01
- 循環經濟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雙重力量 2023-10-28
- 多部門密集出臺政策,垃圾分類循環回收利用是減少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徑 2023-03-23
- 在雙碳目標下,垃圾分類為綠色生活貢獻力量 2023-04-09
- 聯合國環境署呼吁世界各國積極治理塑料污染 2023-05-22
- 城市管理領域相關的 “十四五”規劃政策文件匯總 2022-10-15
- 【部門解讀】關于《廣東省循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2022-2025年)》的解讀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