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密集出臺政策,垃圾分類循環回收利用是減少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國家相關部門密集出臺政策,加強塑料污染治理,推廣可降解塑料。例如,2020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治理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不可降解的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遞塑料包裝等將逐步禁止或限制使用。
2021年7月(yue),國(guo)家(jia)發展(zhan)改革委印發的(de)《“十四五”發展規劃》提出了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專項行動等重點工作,明確要因地制宜、積極穩妥推廣可降解塑料,健全標準體系,提升檢驗檢測能力,規范應用和處置。
2021年9月,國家(jia)發(fa)展改革委、生(sheng)態環(huan)境部印發(fa)的(de)《“十(shi)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再次明確,要開展不同類型可降解塑料降解機理及影響研究,健全標準體系,規范應用領域,明確降解條件和處置方式,加大可降解塑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性能,降低應用成本,加快對全生物降解農膜的科學研究和推廣應用,加大可降解塑料檢測能力建設等。
隨著政策的推(tui)動,全球(qiu)生物(wu)可降解塑料產業快速發展,已形成了一(yi)定的規模。《中(zhong)國可降解塑料行業(ye)研究報(bao)告(2022)》顯(xian)示,2021年全球(qiu)可降解塑料產能約170萬(wan)噸,預計到2025年(nian)全球可降解塑(su)料(liao)產能將(jiang)增長(chang)至400萬噸。盡管我(wo)國(guo)生(sheng)(sheng)物可降(jiang)解塑料(liao)產業起(qi)步較晚,但在政策(ce)支(zhi)持和市場需求雙重因(yin)素驅動下發(fa)展迅速。目前(qian)我(wo)國(guo)已(yi)成為全球最大的(de)生(sheng)(sheng)物可降(jiang)解塑料(liao)生(sheng)(sheng)產國(guo),占世界產能的(de)60%左右,其中(zhong)購物袋、食品(pin)包裝、餐具、農膜等一次性塑料制品(pin)占(zhan)據主導地位,占(zhan)比(bi)超(chao)過70%。據中國塑料(liao)(liao)加工(gong)工(gong)業協會(hui)降解(jie)塑料(liao)(liao)專委(wei)會(hui)預測,到2025年國內生物(wu)降(jiang)解塑(su)料的總產(chan)能將超過650萬(wan)噸。
全球每年有上億噸塑料垃圾產生。塑料垃圾是生活垃圾的主要組成之一,尤其是隨著宅經濟的發展,大量電商、快遞、外賣的塑料包裝垃圾流進生活垃圾,使得一些城市的生活垃圾中塑料垃圾占比增至15%甚至20%以上。每年進入海(hai)洋的塑(su)膠垃圾高(gao)達800萬噸以上,太平洋垃圾島正是因為塑膠垃圾的堆(dui)積而形成(cheng)與(yu)擴大。據(ju)統計,塑料(liao)垃圾中(zhong)只有9%得到回收利用和12%被焚燒,大(da)部分塑料垃圾(ji)被填埋(mai)和隨意丟棄到自然(ran)環境。
但這不代表我們在防治塑料垃圾污染方面就無所作為。塑料垃圾被隨意丟棄會引起“白色污染”,不規范(fan)處理塑料(liao)垃(la)圾(ji)存在著環境風險。塑料垃圾是人類大量生產、大量消費(fei)、大量(liang)廢棄、大(da)量污染所造成的(de),而(er)非(fei)“塑料”自身。因此,只要合理規范塑料及其制品的生產和加強回收利用塑料廢棄物,不讓塑料制品變成塑料垃圾,便有望控制塑料垃圾污染。與此同時,落實垃圾分類也有利于減少塑料污染。垃圾分類回收可以將可再生資源利用起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有助于降低垃圾的總量,從根本上控制塑料垃圾產生的數量。垃圾分類可以促進公民環保意識的提高,最終形成全社會的環保共識。
從使用效果上來看,傳統垃圾分類沒有垃圾分類用戶參與的數據、垃圾投放數據和積分獎勵數據,不可以實時掌握垃圾分類效果。傳統垃圾分類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需要人員在現場引導垃圾分類,一旦人員撤掉,部分居民的習慣立刻回到初始狀態。
與傳統垃(la)圾分類相比較,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在前端的分類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小區內投放定時定點的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可以利用AI技術通過攝像監控設備對投放的垃圾進行拍攝并通過后臺軟件進行識別和打分,并把圖像和識別結果和居民信息上傳到后臺保存。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遠程督導,避免了無人在現場督導時存在誤投誤放的現象。還能利用積分兌換商品或者進行提現,提升了居民垃圾分類的主動性。不僅如此,通過發放二維碼垃圾袋對投放的垃圾進行溯源追蹤,確保前端垃圾分類的準確性。
從收運儲存上來看,回收的垃圾因為得不到強有力的保護容易與其他垃圾混合混放。
智能垃圾分類可以有效地解決傳統垃圾分類面臨的挑戰,24小時監控督導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使居民養成良好習慣,主動自覺進行分類投放。智能垃圾分類在源頭上對不同類型的垃圾進行分別收集、轉運,從而推動了循環經濟和固廢等行業發展。隨著“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出臺,各地加快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垃圾分類的學習熱情不斷上升,智能垃圾分類將引來爆發式增長。
最近瀏(liu)覽(lan):
相關(guan)產品
相關新(xin)聞(wen)
- 循環經濟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雙重力量 2023-10-28
- 安徽印發方案:2025年全省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包裝 2023-07-03
- 垃圾分類與碳減排,從廢品到資源的轉變 2023-05-19
- 探討 | 垃圾分類與塑料污染治理如何有效結合 2023-06-16
- 聯合國環境署呼吁世界各國積極治理塑料污染 2023-05-22
-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23-11-06
- 塑料污染治理“再下一城” 全產業鏈標準體系加速搭建 2023-07-25
- 塑料垃圾觸目驚心,減塑撿塑任重道遠 2023-06-28
- 在雙碳目標下,垃圾分類為綠色生活貢獻力量 2023-04-09
- 沈陽市積極推動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 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