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陷入死循環?一文帶你復盤垃圾分類現狀。
淺談 對垃圾的感悟
自從2017年住建部將全國46個重點城市列為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開始,全國很多地方把垃圾分類當成一種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展,投資金、做宣傳、建屋子、上督導,幫分揀,簡單粗暴見效快。
但(dan)政府的錢終究是有限的,不知(zhi)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種現象,某個(ge)地方的垃圾(ji)分類運動突(tu)然(ran)間偃旗(qi)息(xi)鼓,督導撤了,混放(fang)亂(luan)堆,死灰復(fu)燃,一切(qie)回歸原點,為(wei)什么(me)?因為(wei)沒錢了。
分類陷入死循環
這時候,領(ling)導開始追問:怎(zen)么(me)回事?
社會(hui)輿論開始逼問:這就完了?
政(zheng)府(fu)部(bu)門很委屈,該(gai)花的錢(qian)花了(le),能(neng)做的事做了(le),他們(men)不執行(xing)我也沒有辦法(fa);居(ju)民很生(sheng)氣,垃圾分(fen)類給我生(sheng)活(huo)造(zao)成了(le)不小的麻煩,我也盡力配合了(le),然并卵。
在(zai)(zai)大(da)眾(zhong)日益重視(shi)環(huan)保的大(da)前(qian)提(ti)下(xia),垃(la)圾(ji)分類(lei)(lei)為何仍陷入死循環(huan),問題沒解決還官怨民(min)(min)怒?究其原(yuan)因,是(shi)某(mou)些觀(guan)念沒有(you)轉(zhuan)變,現在(zai)(zai)給民(min)(min)眾(zhong)的印象是(shi)政府要求居民(min)(min)進(jin)行垃(la)圾(ji)分類(lei)(lei),而不是(shi)讓民(min)(min)眾(zhong)覺得自己要進(jin)行垃(la)圾(ji)分類(lei)(lei)。
這時(shi)候,可(ke)(ke)能有人(ren)會說:你站著說話不(bu)(bu)腰疼(teng)。怎(zen)么(me)才能讓民眾自覺的(de)進行垃圾分(fen)類呢?書上說,人(ren)有兩個層次的(de)需求(qiu)(qiu),一(yi)是(shi)物質(zhi)追求(qiu)(qiu);二(er)是(shi)精神追求(qiu)(qiu)。如(ru)果讓別人(ren)做一(yi)件物質(zhi)和精神追求(qiu)(qiu)都不(bu)(bu)能滿足的(de)事情(qing),可(ke)(ke)一(yi)可(ke)(ke)二(er)不(bu)(bu)可(ke)(ke)三,能長期堅(jian)持下去(qu)才怪(guai),我們可(ke)(ke)以想(xiang)想(xiang),很多(duo)地方垃圾分(fen)類是(shi)不(bu)(bu)是(shi)這樣做的(de)。
我們應該創造條件,幫助居民做好垃圾分類,盡量減少垃圾分類造成的麻煩,并讓民眾從中得到物質和精神雙方面的滿足。
政府提供適當補貼,引入民營資本,在小區、機關或公共場所,擺放標志清晰的智能分類回收箱,比如玻璃回收箱、金屬回收箱、塑料回收箱、紙類回收箱、織物回收箱、其他垃圾回收箱、廚余回收箱、有害垃圾回收箱等,如何投讓居民一目了然,而且讓居民在完成分類投放的同時自動給予相應的積分(物質)獎勵。
雖然這獎勵從物質上來說可能吸引力有限,但給人精神上的成就感是很多東西無法替代的。最開始可能是這種新鮮感和成就感驅使他做垃圾分類,慢慢地民眾就養成了一種習慣,政府部門能從智能垃圾分類設備中獲得相應的數據為他們的決策提供依據,民營資本在運作中也能獲得適當的收益,政府、企業、居民在垃圾分類這件事情上形成閉環進入一個良性循環。
智能垃圾分類前途無量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崎嶇的,雖然投入智能回收設備做垃圾分類已經被很多地方證明是非常有效、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但社會上也存在一些誤解阻礙了它的發展速度,其中說的最多的是智能設備太貴了,買不起,我們用督導加塑料桶就好了。
其實說的人可能沒有仔細算過,人的費用比機器貴多了。我曾經去過福州的一個小區,差不多4千戶居民,花了60萬建了11個垃圾屋,每個垃圾屋配備1名督導做二次分揀(每天工作6個小時,早晚各3小時),每個督導每個月工資3000元(可回收物分揀出來也歸她),這樣算下來,這個小區每年的督導費用是39.6萬,加上建垃圾屋的投入60萬,這個小區第一年的總投入是99.6萬,之后每年督導工資是39.6萬元。
反觀如果投入的是智能回收設備,預算48萬投放6套包括玻璃回收箱、金屬回收箱、塑料回收箱、紙類回收箱、織物回收箱、其他垃圾回收箱、廚余回收箱、有害垃圾回收箱在內的智能回收設備組合,經過6個月宣傳和指導,居民養成正確的分類投放習慣,撤掉督導,第一年設備加人工總投入是58.8萬,第二年就只要水電費了。這兩種模式哪種更便宜?明顯是智能回收設備模式。對了,智能回收箱收回來的4千戶居民每年產生的100噸左右的可回收垃圾到哪里去了?按照1500元每噸計算的話,總價值是15萬呢。
新世紀的到來,物聯網技術也邁上了新的臺階,以迅猛的速度發展著,垃圾分類設備智能化,是個不錯的選擇。在節省人力、宣傳和監督成本的同時,還能提高辦事效率,為深化垃圾分類,建設美好的宜居環境貢獻更大(da)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