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與碳減排,從廢品到資源的轉變
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將碳達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方面,重點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一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二是節能降碳增效行動;三是工業領域行動;四是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五是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六是助力降碳行動;七是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八是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九是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十是各地區梯次有序碳達峰行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根據《“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顯示: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到 2025 年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 60%左右。垃圾分類收運能力:到 2025 年底,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達到 70 萬噸/日左右,基本滿足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需求;鼓勵有條件的縣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到 2025 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 80 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重,碳減排成為了人類保護環境的緊迫任務。而垃圾分類作為一項簡單有效的環保行動,在碳減排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垃圾分類對于碳減排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垃圾的分類和回收再利用上。通過垃圾分類,可將可回收物資轉化為再生資源,減少新原材料的采集和制造量,從而降低碳排放。同時,將有害垃圾分離出來,防止其對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損害,也是碳減排的一種方式。
其次,碳足跡的計算是評估垃圾分類對碳減排的影響的關鍵。碳足跡是指一個產品或活動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包括直接排放和間接排放。在垃圾分類方面,主要考慮垃圾的運輸、處理、再利用等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并與未進行分類處理的情況進行對比。
最后,垃圾分類后的處理方式也直接關系到碳減排效果。通過科學合理的處理方式,如焚燒、填埋、堆肥等,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碳排放。同時,將可回收物資轉化為再生資源,也是一種有效的碳減排行動。
垃圾分類不僅是一項重要的環保行動,也是碳減排的一種有效途徑。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垃圾分類對于環境和人類健康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其中,推動垃圾從廢品到資源的轉變。如果我們不從源頭減量做好,那后續的垃圾分類又從何談起?源頭分類正成為許多城市垃圾分類實施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如何在源頭分類上降低回收成本,在末端上降低處置成本,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資源回收將在“雙碳”目標實現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地位,資源回收行業未來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通過再生資源回收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出現行業研究不夠深入,政策法規不夠健全,缺乏頂層設計;回收環節科技化支撐力度不足,資源回收效率低,缺乏規范、有代表性的企業出現;運營從業者素質參差不齊、集約化程度低、利用環節缺乏消費群體基礎等問題也一直存在。而推動生活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同發展,也是實現再生資源領域減碳目標的重要舉措之一。
智能垃圾分類箱在基礎上的應用升級,利用AI、物聯網、人臉識別、人機觸摸等技術形成的“互聯網”智能垃圾分類終端,可實現居民分類垃圾的投放、儲存和運輸等功能。提高垃圾分類效率,節省人力物力成本的情況下,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助力垃圾分類、收集、回收的智能化需求。24小時無人監控系統,在沒有督導員的情況下,可持續記錄居民投遞情況,實時進行后臺信息反饋,可以使垃圾分類具有可追溯性。自帶有滿溢提醒,當垃圾桶滿溢后,后臺將會報警提示,相關工作人員收到信息后及時有效進行處理。
智能垃圾分類箱堅持“4可”原則,全過程監控,溯源追蹤。四分類回收細化分類模式,確保源頭減量。生活分類后進行資源化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從源頭上杜絕“先分后混”現象,末端分類處理全覆蓋,加快資源回收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
最近(jin)瀏覽:
相關產(chan)品
相關(guan)新(xin)聞(wen)
- 氣候變化與垃圾分類,構建可持續未來的雙重挑戰 2023-12-11
-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加快“以竹代塑”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23-11-06
- 因地制宜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 2024-01-10
- 循環經濟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雙重力量 2023-10-28
- 黑龍江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2023-12-25
- 《六盤水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2024-03-20
- 朔州市碳達峰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發布! 2023-11-16
- 《四川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 2023-10-29
-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印發《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 2023-09-04
- 聯合國環境署呼吁世界各國積極治理塑料污染 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