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2021年固廢領域重磅政策
規劃提到,到2025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等4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地級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文明試驗區具備條件的縣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系統;鼓勵其他地區積極提升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覆蓋水平。支持建制鎮加快補齊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無害化處理設施短板。
具體目標如下:
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到2025年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左右。
垃圾分類收運能力:到2025年底,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達到70萬噸/日左右,基本滿足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需求;鼓勵有條件的縣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
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到 2025 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 80 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
02、《“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
規劃提到,到2025年,循環型生產方式全面推行,綠色設計和清潔生產普遍推廣,資源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廢舊物資回收網絡更加完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能力進一步提升,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再生資源對原生資源的替代比例進一步提高,循環經濟對資源安全的支撐保障作用進一步凸顯。
到2025年,主要資源產出率比2020年提高約20%,單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別降低13.5%、16%左右,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60%,廢紙利用量達到6000萬噸,廢鋼利用量達到3.2億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達到2000萬噸,其中再生銅、再生鋁和再生鉛產量分別達到400萬噸、1150萬噸、290萬噸,資源循環利用產業產值達到5萬億元。
03、《“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
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充分發揮固體廢物污染防治一頭連著減污,一頭連著降碳的重要作用,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戰略部署下系統謀劃“無廢城市”建設,一體推進。
工作方案目標是,推動100個左右地級及以上城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到2025年,“無廢城市”固體廢物產生強度較快下降,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能力有效保障,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用充分發揮,基本實現固體廢物管理信息“一張網”,“無廢”理念得到廣泛認同,固體廢物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04、《2021年生物質發電項目建設工作方案》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生物質發電進入新發展階段。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促進生物質發電高質量發展。
2021年生物質發電中央補貼資金總額為 25億元,其中:用于安排非競爭配置項目的中央補貼資金 20 億元;用于安排競爭配置項目的中央補貼資金5億元(其中:安排農林生物質發電及沼氣發電競爭配置項目補貼資金3億元,安排垃圾焚燒發電競爭配置項目補貼資金2億元)。
05、《關于“十四五”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指出,到2025年,煤矸石、粉煤灰、尾礦(共伴生礦)、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建筑垃圾、農作物秸稈等大宗固廢的綜合利用能力顯著提升,利用規模不斷擴大,新增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60%,存量大宗固廢有序減少。
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利用產業體系不斷完善;關鍵瓶頸技術取得突破,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建立;政策法規、標準和統計體系逐步健全,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制度基本完善;產業間融合共生、區域間協同發展模式不斷創新;集約高效的產業基地和骨干企業示范引領作用顯著增強,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基本形成。
方案指出,到2022年底,危險廢物監管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建立安全監管與環境監管聯動機制;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傾倒案件高發態勢得到有效遏制。基本補齊醫療廢物、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方面短板,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9%以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基本滿足本行政區域內的處置需求。
到2025年底,建立健全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危險廢物監管體系。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充分保障,技術和運營水平進一步提升。
07、《“十四五” 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
到2025年,塑料污染治理機制運行更加有效,地方、部門和企業責任有效落實,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利用、末端處置全鏈條治理成效更加顯著,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在源頭減量方面,商品零售、電子商務、外賣、快遞、住宿等重點領域不合理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現象大幅減少,電商快件基本實現不再二次包裝,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到1000萬個。
在回收處置方面,地級及以上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系統,塑料廢棄物收集轉運效率大幅提高;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塑料垃圾直接填埋量大幅減少;農膜回收率達到85%,全國地膜殘留量實現零增長。在垃圾清理方面,重點水域、重點旅游景區、農村地區的歷史遺留露天塑料垃圾基本清零。塑料垃圾向自然環境泄漏現象得到有效控制。
08、《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通則》
為貫徹落實《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推進固體廢物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等全過程監控和信息化追溯,促進固體廢物環境管理信息互聯互通和共建共享,我中心組織編制了《固體廢物信息化管理通則》,供各地在開展固體廢物環境信息化管理系統建設和應用過程中參考。
09、《廚余垃圾處理技術標準(修訂征求意見稿)》
日前,住建部發布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于行業標準《廚余垃圾處理技術標準(修訂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的通知。主要內容為:1. 總則;2. 術語;3. 廚余垃圾收集與運輸;4. 廠址選擇;5. 總體設計;6. 廚余垃圾計量、接收與輸送;7.廚余垃圾處理工藝;8. 輔助工程;9.工程施工及驗收。
10、《“十四五”全國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工作方案》
方案要求,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多種手段,持續推動企業落實危險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主體責任,防范環境風險,保障環境安全。
推動政府和部門落實監管責任。合理設立評估指標,推動各地和相關部門落實危險廢物監管和利用處置能力保障等工作的組織領導、方案編制、責任落實、能力建設、工作成效等事項。
建立分級負責評估機制。危險廢物規范化環境管理評估以省(區、市)組織開展為主。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抽取產廢單位和經營單位進行評估;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市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進行評估,抽取產廢單位和經營單位進行評估。生態環境部抽取部分省(區、市)進行評估。
突出評估重點。年度工作方案的制定應按照評估要求,根據危險廢物的危害特性、產生數量和環境風險等因素,突出評估危險廢物環境重點監管單位,同時通過評估核實其他單位的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相關情況。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開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發布 5月1日起施行 2024-03-19
- 《淄博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將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2023-12-12
- 因地制宜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 2024-01-10
- 上海制定持續優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工作方案 2023-11-23
- 解讀 | 《保山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試行)》 2023-11-14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垃圾分類產業,環保之路的金鑰匙 2023-12-14
- 山東威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城鄉全覆蓋 2023-12-28
- 《漯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將于2024年5月1日施行 2024-01-02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