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
黨的二十大明確了我國全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指出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在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及積極穩妥推進碳中和4個方面著重發力。
與處理與上述四個方面緊密相關。首先,生活垃圾是居民生活和消費的末端產物,垃圾分類是對垃圾的主動式、精細化、全過程管理。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制度、政策的逐步完善,必然會對上游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產生積極作用,引導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從而有助于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
其次,生活垃圾是跨介質環境污染防治的重要節點,在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理是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鄉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任務,對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不可或缺。
再次,生活垃圾中多含有塑料廢棄物,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其占比不斷升高,塑料廢棄物不可避免地污染環境。生活垃圾中還含有多類新污染物,這是對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
最后,傳統的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會產生甲烷等溫室氣體。生活垃圾分類回收與再生利用可節約大量原生資源與能源消耗,為實現“雙碳”目標作貢獻。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理已進入提質增效新階段。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46個試點城市和地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鏈條設施與管理體系逐步建立并不斷完善。去年年底召開的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截至2023年11月底,地級及以上城市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90.2%。上海、廈門、廣州、北京等城市的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理工作已進入“由量變到質變”的新階段,生活垃圾分類的主要矛盾也在發生轉化,主要表現在:品類上從廚余垃圾向可回收物轉化,體系上從設施建設向制度建設轉化,模式上從部門管理向多元共治轉化,指標上從分出比例處理能力向降碳減污綜合績效轉化。
整體而言,我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理在“量”的提升方面的階段性任務已基本完成。下一步,應著力在加強科學管理基礎上實現提質增效,更好地服務于綠色低碳發展、基層社會治理和社會文明進步。
全國住房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明確,2024年將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回信精神,持之以恒抓好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示范城市應將可回收物規范高效回收作為下一階段攻堅克難的重中之重,加快實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押金回收制度、垃圾收費制度等制度,不斷提升行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與收入水平,保障行業隊伍專業化、年輕化和健康穩定發展并以促進居民習慣養成、提升社會文明水平為目標,不斷創新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理的體制機制建設。
除此之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與處理工作應精準施策、有序推進。2020年9月起實施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明確,城鄉接合部、人口密集的農村地區和其他有條件的地方,應建立城鄉一體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統;其他農村地區應當積極探索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利用或者妥善處理生活垃圾。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的防治,保護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尚未建立生活垃圾收運系統的農村地區,要盡快建立規范的收運服務系統,實現收運服務在所有村莊全覆蓋;已建立收運處理系統的農村地區,應不斷提升設施的技術與管理水平。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方式應與收運處理模式銜接匹配,按照“源頭分類減量—就地就近利用—規模化集中處置—小型分散處置”的優先次序構建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針對小型分散處置設施,行業主管部門應從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整體改善的角度出發,制定符合實際、分級管理、動態改進的建設運營與污染控制標準,為小型分散處置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提供技術指導與規制保障。
作者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長聘教授、固體廢物控制與資源化教研所所長
來源:中國建設新聞網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黑龍江省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 2023-12-25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四川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印發! 2023-10-29
- 《六盤水市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2024-03-20
- 氣候變化與垃圾分類,構建可持續未來的雙重挑戰 2023-12-11
-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印發《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 2023-09-04
- 碳達峰中和標準建設頂層設計出臺! 2023-04-25
- 朔州市碳達峰行動方案(征求意見稿)發布! 2023-11-16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垃圾分類與碳減排,從廢品到資源的轉變 2023-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