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點 | 垃圾分類工作的現實困境和破解之法
推行垃圾分類制度,事關14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事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目前,全國各地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正穩步開展。在具體的垃圾分類工作還存在哪些亟需解決的問題?“十四五”時期垃圾分類工作的發力點在哪里?本文對這幾個問題進行探討。
垃圾分類看似是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卻事關讓人民生活幸福這個“國之大者”。首先,推行垃圾分類是資源環境承載力不足條件下人類生存發展的必由之路。當前,我國垃圾產生量巨大而末端處理能力相對有限,單靠垃圾末端處理難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從源頭減少垃圾產生量、提高垃圾回收利用效率。其次,推進垃圾分類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推進垃圾分類有助于實現資源節約再利用,對實現“”目標有所助益。此外,中國推進垃圾分類對于世界綠色轉型具有重大意義。中國建立健全垃圾分類回收處理體系,對于全球、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都將提供中國智慧、貢獻中國方案。
然而,由于實行垃圾分類時間較短,我國垃圾分類面臨諸多問題,主要包括:各地生活垃圾的分類標準不一,群眾對于垃圾分類的常識不足,垃圾分類處理體系也不夠完善,等。為了科學穩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十四五”時期垃圾分類工作的發力點和著力點必須放在如下五個環節。
第一,加強垃圾分類的全國統籌管理。目前,全國尚沒有統一的生活垃圾具體分類標準,垃圾分類名稱的表述也是多種多樣。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將垃圾分類為濕垃圾、干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而后,北京發布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分類指導手冊》,將垃圾分類為廚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同時,杭州將垃圾分類為易腐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成都將垃圾分類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其他垃圾;武漢將垃圾分類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余垃圾(濕垃圾)、其他垃圾(干垃圾)。從具體實施看,上海的濕垃圾并不完全等同于北京、成都等地的廚余垃圾,一些不易腐的硬質廚余,例如椰殼,在上海是干垃圾而在成都則為餐廚垃圾。這是由于上海的分類標準是從末端處理角度出發,而北京、成都等地則是從前端分類角度出發。然而,各地不同的垃圾分類標準容易導致群眾無法做出正確的垃圾分類,同時相關企業也不便進行垃圾處理。此外,同樣是可回收物,有的地方表述為“可回收物”,有的地方又表述為“可回收垃圾”,五花八門的表述容易混淆群眾理解。垃圾分類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一要優化垃圾分類標準,制定全國統一的垃圾分類規則;二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城鄉等不同地區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合理的工作推進計劃;三要健全垃圾分類機制,完善法律法規,形成規范的制度和道德約束。此外,生活垃圾的具體分類標準,可在不同時期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生活垃圾特性和處置利用需要予以調整。
第二,大力普及垃圾分類常識。在日常生活中,受長期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的影響,人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不強,主動性較差。尤其在農村地區,隨意丟棄、隨意堆放垃圾的情況常見,人們參與垃圾分類的自覺性、積極性不高。二是部分垃圾分類過于細化,導致實際操作過程中垃圾分類的準確率較低。垃圾分類常識的普及情況直接影響垃圾分類的前端效果。可以通過如下渠道普及常識:垃圾分類進課堂,在義務教育階段讓孩子們學習垃圾分類常識;在社區、居委會、農村等地進行垃圾分類常識小講座,鼓勵廣大群眾積極參與;企業可以在產品外包裝上增加垃圾分類標識,既方便人們對其垃圾進行處理,又能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垃圾分類常識;靈活運用各種宣傳方式,大力普及垃圾分類常識。要讓垃圾分類進頭腦、進人心,讓廣大群眾真正理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完善垃圾分類的相關產業鏈。實行垃圾分類的最終目的是減少垃圾產生量,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和焚燒量,充分利用可回收資源,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因此,垃圾分類必須把群眾參與分類、垃圾清運和垃圾處理利用相互結合,三者缺一不可。然而,目前中末端處理存在許多問題,比如一些城市缺少分類垃圾清運車、廚余垃圾處理中心、再生資源處理中心和危險廢物處理中心等垃圾中末端處理設施和場所,使分類后垃圾在末端處理中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個別地方的老百姓由于發現自己分類的垃圾在中末端運輸和處理過程中仍然混裝,因此對垃圾分類的實際效果產生懷疑,導致積極性下降。對此,要形成完善的垃圾分類處理體系,依靠完整的垃圾分類產業鏈,將垃圾分類處理的前端、中端、末端相結合,真正實現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利用。對于參與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相關產業鏈的企業,政府部門要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獎勵表彰等措施鼓勵相關企業,最終實現垃圾分類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第四,部分行業要積極應對垃圾分類帶來的新變化。當前,垃圾分類給部分行業帶來挑戰。在生活節奏較快的大、中城市,垃圾精細化分類需要不小的時間成本和生活成本。在上海,如果外賣點一份大骨湯飯沒有吃完,需要先將湯倒進下水道,將一次性餐具、未吃完的骨頭剔出扔進干垃圾桶,米飯和肉倒入濕垃圾桶,將外賣包裝袋處理干凈再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呼喚更多“繡花功夫”,從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來看,垃圾分類是人類社會大勢所趨,亟須匯聚多方合力,探索出適合在垃圾分類情景下消費的產品和服務。
第五,提升垃圾分類效率,形成良好社會氛圍。客觀來說,精細化垃圾分類還是一種新事物,在推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不少小區為了確保垃圾能夠準確分類放進垃圾桶,從而實施定時投放并安排工作人員現場督導。這種方式看起來有效,實則效率較低。一方面,定時投放的假想前提是所有群眾都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垃圾投放,但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這個前提是不可能實現的。另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員現場督導實際上也并非“良策”。總體來看,萬事開頭難,習慣成自然。為了形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社會氛圍,首先,要以政府為主導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可以建立相應激勵機制,對于垃圾分類推進順利的地區、企業和個人進行表彰或獎勵,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其次,加大宣傳力度,激發人們自覺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最后,垃圾分類應從娃娃抓起,可以推出更多親子活動,帶動更多家庭成員參與垃圾分類。總而言之,只有政府、企業、廣大群眾和各類社會團體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才能共同做好垃圾分類這道必答題。
粵能通過在垃圾分類以及環衛行業多年的積累,不斷開拓創新,基于當下前沿的物聯網技術,與互聯網相結合,自主研發并持續迭代綠色生活垃圾分類系統。這套系統首先從城市管理角度整體布局,然后再深入學校、社區、商場、園區等具體場景進行智能管理,致力于提供“城市大管家”“共創智慧城市”等人居環境綜合提升服務,正在實現更多應用場景的覆蓋。
既有完備的功能,又能讓垃圾分類運營商容易上手;既讓用戶的垃圾分類行為易于操作,又貼合垃圾分類的實際運營需要,將垃圾分類運營完整閉環。經過長期實際運營使用,其穩定性和并發支持性都得到考驗,在網絡通訊、數據加密傳輸、數據存儲等各個方面都做了多重安全措施,保障數據安全。
智能垃圾分類系統的出現不僅代表了垃圾分類管理的現代化,也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系統性破解垃圾分類難題。它的應用能夠幫助我們降低環境污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應該積極推廣和應用這一有益于社會的技術,為城市精細化管理,助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做出更多的貢獻。
資料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科普 | 垃圾分類中常見的小誤區 2023-10-22
- 智能垃圾房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2023-12-04
- 智慧垃圾分類 數字化賦能與精細化管理 2023-07-24
- 推動垃圾分類模式駛入轉型快車道 2023-07-14
- 垃圾分類黑科技引領未來垃圾場守護者 2024-02-21
- 粵能環保:推動企業垃圾分類成功的引擎 2024-09-05
- 智能垃圾箱推動垃圾分類理念引領時尚 2023-09-05
- 垃圾分類是雙碳目標下的綠色發展支點 2024-02-20
- 互聯網技術在垃圾分類領域的積極作用 2023-10-15
- 低碳時代下的智能垃圾分類,探索產業新趨勢 2023-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