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解決垃圾分類痛點所在
“垃圾分類”曾經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干垃圾還是”“你是什么垃圾”成為熱門話題。大多數人認為垃圾分類是近幾年才開始火起來的,但其實并不是,在我國先秦時期就有相關法令了,看來古人更有先見之明。
據史書記載,先秦時期,大眾如果隨意把垃圾扔在街道上,被逮住是要被剁手的,絕對不能姑息這件事的發生;在唐朝時,隨地扔垃圾打六十大板,如果主管的官吏縱容亂扔垃圾的行為,也要受到連帶處罰;明清已經初具垃圾分類的雛形,形成了垃圾處理的產業鏈。甚至有人以此為生,發展成為生財之道。
在當今看來不管古代還是現代,環境保護、垃圾分類問題一直是熱門不變的話題,不僅僅是改善我們現在的居住環境,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舉措。
垃圾處理不僅是民生問題,也事關一座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但其實世界上本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財富。所以,千萬不要不把垃圾當回事,其實都是寶。
推進工作痛點所在
1、城市存量垃圾累積量越來越多,部分簡易垃圾處理設施在運行過程中陸續暴露出能力的不足導致問題愈發凸顯,垃圾處理能力的增長遠遠不足于處理產生量的增長。
2、垃圾分類剛開始起步,實際情況竟不如人意。往往是設施陳舊,甚至是無分類設施。
3、垃圾分類推進五大難點:一是居民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不一致,了解并不清晰。二是沒有主動形成垃圾分類。三是垃圾分類各部門之間配合度不夠。四是垃圾分類源頭減量未分揀清楚,導致垃圾分類后集中運輸到處置上資源化回收利用率并不高。五是垃圾分類未形成規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監管督促,一旦離開了人力監管,垃圾分類又回到重新亂扔亂放。
科技賦能粵能模式,解決垃圾分類痛點所在
垃圾分類是一個全民參與的行動,每個人都是參與垃圾分類的一份子。但是這種大規模、片區式的舉動,往往存在難以整體統籌,具體跟進的弊端,所以在垃圾分類推進的過程中,經常會存在誤投誤放、分類不準確、違規投放等各種行為,由于監管難度大,始終難以全面管理。出現這些問題是由于居民分類意識不高,需要對居民進行長時間的意識宣傳教育。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使居民主動自覺進行垃圾分類,養成良好分類習慣。在這一點上,通過分類投放,24小時實時監控督導,采用激勵措施提居民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熱情,并建立垃圾分類積分兌換機制,用垃圾分類的積分兌換生活所需,讓更多的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
智能垃圾分類收回箱裝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收運車遇到收運問題的難點所在。智能回收箱裝滿時滿溢提示,利用可視化信息平臺,將收運時間、線路、垃圾重量、質量信息實時上傳,將整個收運過程置于平臺監管之中。有效地避免了垃圾混收混運,垃圾并未裝滿時而收運,減少資源浪費,在收運過程中能夠對垃圾投放質量進行識別,提高收運回收效率。
技術創新是第一生產力,粵能創造了垃圾分類的AI監督員,替代了社區垃圾分類督導員崗位,可減少垃圾分類項目整體30%以上的成本,搭建了自主研發的垃圾識別的AI算法服務器,針對居民行為和垃圾投放類別進行精準記錄和分析,識別率超過85%,目前僅有BAT科技巨頭才有此技術。AI監督員實現了“事前監督,事后追溯,投對有獎,投錯必罰”的高效省錢模式。
最近瀏覽:
相關新聞
- 智能垃圾分類: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創新之路 2024-10-14
- 智能垃圾分類箱的未來發展與挑戰 2024-10-12
- 高效實施臺風后的垃圾分類策略 2024-09-20
- 智能垃圾分類: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2024-10-29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粵能垃圾分類箱,快速解決居民"手機危機" 2024-08-30
- 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構建綠色未來的智能解決方案 2024-10-22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粵能環保:推動企業垃圾分類成功的引擎 2024-09-05
- 垃圾分類:新時尚下的環保行動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