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2022—2025年)印發!
日前,金華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金華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2022—2025年)》,方案要求,到2025年,金華市及60%以上縣(市、區)通過浙江省全域“”建設評估,固體廢物產生強度明顯下降,資源化利用水平顯著提升,無害化處置有效保障,環境風險有效防范,“無廢城市”制度、技術、市場、監管四大體系基本建成,多跨協同、智能閉環的固體廢物數字化治理機制初步形成,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和群眾滿意程度不斷提高,“無廢城市”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原文如下:
金華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
(2022—2025年)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生態環境部等18部委《“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環固體〔2021〕114號)、《浙江省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22-2025年)》(浙美麗辦〔2022〕20號)要求,深化“無廢城市”建設,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浙江省第十五次黨代會及金華市第八次黨代會精神,圍繞“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目標,聚焦問題短板,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抓手,統籌城市發展和固體廢物管理,整體推進工業固體廢物、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廢物等五大類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打造綜合集成、高效協同、整體智治的“無廢城市”金字招牌,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共建共享格局,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金華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現代化都市區提供堅實支撐。
二(er)、工作目標(biao)
到2025年,金華(hua)市(shi)及60%以上縣(市(shi)、區(qu))通過浙江省全(quan)(quan)域“無(wu)廢(fei)城(cheng)市(shi)”建設評(ping)估,固體(ti)廢(fei)物產生強度(du)明顯下降,資(zi)源化利用(yong)水平顯著提升,無(wu)害化處置有(you)(you)效保障,環境風險有(you)(you)效防范,“無(wu)廢(fei)城(cheng)市(shi)”制度(du)、技術、市(shi)場、監(jian)管四大體(ti)系基本建成,多跨協(xie)同、智能(neng)閉環的固體(ti)廢(fei)物數字化治(zhi)理機制初步形(xing)成,城(cheng)市(shi)建設管理水平和(he)群眾(zhong)滿(man)意程度(du)不(bu)斷提高,“無(wu)廢(fei)城(cheng)市(shi)”建設走在全(quan)(quan)省前(qian)列。
三(san)、工作(zuo)任務
(一)源頭減量,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1.推動工業領域減污降碳。積極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優化產業布局和能源結構,以“三線一單”為抓手,嚴格把好“兩高”項目準入關。(市發改委、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各縣〔市、區〕政府、金華開發區管委會負責落實。以下均需各縣〔市、區〕政府、金華開發區管委會落實,不再列出)推動化工、建材等重點行業綠色化升級改造,推行清潔生產和產品綠色設計,引導企業使用環境友好型原料和再生原料,鼓勵產廢單位內部開展循環利用,到2025年,培育20家省級“綠色低碳工廠”。推動東陽、永康、武義等地“無廢特色產業”建設,形成產業全過程綠色發展模式。(市經信局、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發改委、市科技局參與)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開展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整治修復,減少尾礦貯存量。(市資規局、市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2.強(qiang)化建(jian)(jian)筑(zhu)(zhu)行業綠色(se)管理(li)。大力發(fa)展節能低碳建(jian)(jian)筑(zhu)(zhu),全(quan)面(mian)推廣綠色(se)建(jian)(jian)材及新(xin)型建(jian)(jian)筑(zhu)(zhu),發(fa)展鋼結構等(deng)裝配(pei)式建(jian)(jian)筑(zhu)(zhu),推行全(quan)裝修房(fang)交付,到2025年,裝配(pei)式建(jian)(jian)筑(zhu)(zhu)占(zhan)新(xin)建(jian)(jian)建(jian)(jian)筑(zhu)(zhu)比例達(da)到35%以上,培育高星(xing)級綠色(se)建(jian)(jian)筑(zhu)(zhu)標識示范項目(mu)20個,推動東陽(yang)市開(kai)展建(jian)(jian)筑(zhu)(zhu)業高質量(liang)發(fa)展綜合實驗區建(jian)(jian)設(she)。(市建(jian)(jian)設(she)局負責)
3.加快農旅產業轉型發展。大力發展現代生態,積極推廣生態種植、生態養殖,優化畜禽養殖區域布局,減少化肥、農藥使用,到2025年,建成省級低碳生態農場80個、省級美麗牧場240個,創建“肥藥兩制”綜合試點縣3個。(市農業農村局負責)在東陽、武義、磐安等地探索建立固碳增匯基地,發展綠色生態旅游。(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廣旅游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4.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開展“文明就餐”“光盤行動”“光瓶行動”等,推行綠色辦公,加大綜合利用產品采購力度。(市商務局、市文廣旅游局、市市場監管局、市機關事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進塑料污染全鏈條治理,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普遍推廣;到2025年,城鄉一體的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市發改委、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經信局、市建設局、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等參與)推動義烏等地加快實現“綠色物流”,探索開展“無廢供應鏈”建設,到2025年,快遞行業廢包裝產生量實現零增長,可循環快遞包裝應用規模達35萬個以上。(市郵政管理局、義烏市郵政管理局負責)
(二)提能增效,打造專業分類收運體系
5.扎實推進固廢精準分類。全面深化拓展生活垃圾“兩定四分”體系建設,實施強制精準分類,到2022年底,全市實現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小區全覆蓋,90%以上的商業街(沿街商鋪)實行“定時定點”投放清運,新增省級高標準示范小區100個、示范村40個、示范片區8個。(市垃圾分類辦、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到2024年,建筑垃圾“四分四處”“分處同步”模式全面普及,施工現場建筑垃圾實現及時有效分類、收集。(市建設局負責)研究制定金華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分類目錄,到2024年,基本實現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精細化分類存放。(市生態環境局負責)
6.規范建設專業收運體系。提升社會源廢鉛蓄電池、廢礦物油、實驗室廢物等危險廢物回收覆蓋面,到2022年底,實現小微產廢企業危險廢物收運覆蓋率100%。(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市市場監管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深化醫療廢物“小箱進大箱”收運體系,完善涉疫醫廢處置工作預案,強化運輸能力保障。(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建立運輸企業名錄,指導推進行業自律,穩定建筑垃圾運輸市場。(市建設局負責)健全廢舊農膜、農藥廢棄包裝物、動物醫療廢物等農業固體廢物收運體系,到2025年,廢舊農膜回收率達到85%以上,農藥廢棄包裝物回收率達到9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市供銷社參與)
7.合理布局資源收運網點。推進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點和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到2022年底,各地建成1個以上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收運點或生活源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到2025年,基本形成功能完善、能力匹配、標準規范、裝備先進的再生資源回收分揀體系。在義烏等地探索工業固體廢物、再生資源和生活垃圾收儲運“三網融合”模式。(市垃圾分類辦、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負責)推動生活垃圾轉運站整合、歸并、提標改造等工作,到2022年底,完成20座生活垃圾轉運站改造;到2025年底,全市所有中轉站改造全面完成,實現規范、環保、智能、安全運作。(市建設局負責)
(三)資源整合,打(da)通廢物循環利用渠道(dao)
8.推進工業固廢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開展省級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到2025年,金華市本級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城市(基地)和浦江縣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城市通過省級終期驗收。拓寬粉煤灰、冶金渣、工業副產石膏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渠道,鼓勵開展工業廢渣中金、銀等稀貴金屬回收。推進廢有色金屬、報廢機動車、廢舊輪胎、廢舊紡織品、車用動力電池等分類利用,促進資源利用規模化。(市發改委、市經信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商務局參與)實施危險廢物利用攻堅行動,推動鋁灰、廢鹽等危險廢物“點對點”利用試點,到2025年,蘭溪、義烏等地至少建成生活垃圾焚燒飛灰利用項目3個,全市危險廢物填埋處置占比控制在5%以下。(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9.推進建筑垃圾循環利用。積極推進建筑垃圾分類利用,推動經處理后的建筑垃圾在土方平衡、林業用土、環境治理、燒結制品及回填等領域廣泛利用,提高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利用率,加強再生產品應用管理,到2025年,建筑垃圾綜合利用率達到93%以上。(市建設局牽頭,市經信局、市財政局參與)
10.推進農業固廢循環利用。推進農牧結合、循環利用發展,提升改造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污利用設施設備,推廣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燃料化等“五化”利用技術,拓寬秸稈綜合利用途徑,推廣永康市“秸稈換肥”模式,到2025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2%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統籌農業固體廢物能源化利用和農村清潔能源供應,推動農村發展生物質能。(市農業農村局負責)
11.推進生活垃圾循環利用。大力推廣城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生物處理。推動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打通堆肥、沼液、沼渣等產品應用渠道。建立完整高效、科學合理的大件垃圾利用體系,到2025年,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0%以上。(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市衛生健康委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技術(shu)革新,推動固(gu)廢處置(zhi)能力匹配
12.提升固廢處置保障能力。聚焦固體廢物處置薄弱環節,將處置設施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統籌建設。推進建筑垃圾消納場所和終端處置設施建設,到2022年底,各地至少建成1個建筑垃圾處置設施;到2025年,全市建筑垃圾產消基本平衡。補齊危險廢物處置短板,到2025年,全市新增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10萬噸/年以上。(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13.推動處置設施提檔升級。推進易腐垃圾處置設施改造,迭代升級農村地區易腐垃圾就地化處理設施。配強全市生活垃圾焚燒設施技術裝備,提高焚燒處置設施利用率,到2023年底,建成1座易腐垃圾處置設施,縣域焚燒處置能力實現全覆蓋、全匹配;到2025年底,完成全市易腐垃圾處置設施工藝提升改造,全面實現無害化處理。(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按職責分工負責)開展危險廢物處置設施提檔升級行動,到2025年,培育打造2家以上具有全省影響力的利用處置領跑企業。(市生態環境局負責)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填埋場綜合治理,建立健全非正規填埋場排查治理和長效監管機制。到2025年,基本完成全市生活垃圾填埋場封場和生態修復治理任務。(市建設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行政執法局參與)
(五)數字賦能,實現智慧智能監管升級
14.迭代升級數字平臺應用。通過數據共享、多跨協同、優化場景建設和功能設計,擴大“固廢一件事”使用范圍和覆蓋面。到2022年底,300家以上工業固體廢物重點企業優化在線視頻監控,完成“建筑垃圾綜合治理”省級試點,基本完成“醫療廢物”、“涉疫醫廢”、永康市“一碼到底、一碼溯源”和金華開發區“小微安全”等應用子場景建設。深度對接“浙固碼”、“浙運安”、“浙里凈”,積極推進“一地創新、全省共享”,到2024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廢物等數字化綜合集成監管體系。(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牽頭,市公安局、市交通運輸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行政執法局、市大數據局參與)
15.強化固體廢物執法監管。落實固體廢物違法有獎舉報制度,建立完善網格化的巡查機制。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稅征管協作機制,依法查處直接向環境排放固體廢物的違法行為。強化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檢察公益訴訟的協調聯動,實施環境違法黑名單和產業禁入制度,形成環境執法高壓震懾態勢。(市生態環境局牽頭,市公安局、市建設局、市司法局、市法院、市檢察院、市稅務局、人行金華市中心支行、金華銀保監分局參與)
(六(liu))集成創新,提升綜合(he)支(zhi)撐保障(zhang)能力
16.建立健全制度政策體系。強化法規和政策支撐,探索創新固廢管理工作機制,提升“無廢城市”建設法治化水平。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類、建筑垃圾管理、工業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領域的地方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制定建筑垃圾、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引導政策。對照省低價值再生資源指導目錄,因地制宜制定扶持補貼政策。鼓勵各地出臺工業固體廢物、建筑垃圾、農業固體廢物等固體廢物治理政策制度。(市發改委、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按職責分工)
17.強(qiang)化(hua)技(ji)(ji)術(shu)標準(zhun)平臺(tai)支撐。推動(dong)固(gu)體廢物領域先進適(shi)用技(ji)(ji)術(shu)攻關和(he)(he)成果轉(zhuan)化(hua)應用,在生(sheng)(sheng)活(huo)垃圾焚燒飛灰、廢鹽(yan)、建(jian)(jian)筑垃圾等方面研(yan)制一(yi)批(pi)綠色低碳技(ji)(ji)術(shu)。構建(jian)(jian)固(gu)體廢物利用處(chu)置技(ji)(ji)術(shu)標準(zhun)體系,推廣信息共享、協調創(chuang)新、互惠互利的“無廢產業(ye)聯盟”,強(qiang)化(hua)自主創(chuang)新和(he)(he)產業(ye)化(hua)示范應用,打造綜合利用和(he)(he)處(chu)置產業(ye)樣板。(市(shi)發(fa)改委、市(shi)經信局(ju)、市(shi)科技(ji)(ji)局(ju)、市(shi)生(sheng)(sheng)態環境局(ju)、市(shi)建(jian)(jian)設局(ju)、市(shi)農業(ye)農村(cun)局(ju)按職責分工負責)
18.激發市場主體金融活力。優化市場營商環境,鼓勵各類主體參與“無廢城市”建設。(市發改委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參與)落實有利于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的稅收、價格、收費政策。到2023年底,建立生活垃圾分類計價、計量收費制度。建立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等固體廢物處置價格的動態調整機制。(市發改委、市稅務局牽頭,市生態環境局、市建設局、市衛生健康委參與)鼓勵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更好發揮社會資本的市場配置作用。加大綠色信貸支持力度,推廣應用綠色金融工具,形成具有金華特色的綠色金融模式。(市財政局、市生態環境局、人行金華市中心支行、金華銀保監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si)、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zu)織領(ling)導。成立金華市(shi)(shi)(shi)“無(wu)(wu)廢(fei)城(cheng)市(shi)(shi)(shi)”建設工作(zuo)領(ling)導小(xiao)組(zu),負(fu)責統(tong)籌協調推(tui)進全市(shi)(shi)(shi)“無(wu)(wu)廢(fei)城(cheng)市(shi)(shi)(shi)”建設工作(zuo)。2022年12月底前(qian),各縣(市(shi)(shi)(shi)、區)政府、金華開發區管委(wei)會要出臺本地“十四五”時期“無(wu)(wu)廢(fei)城(cheng)市(shi)(shi)(shi)”建設實施方案,建立廢(fei)物清(qing)單(dan)、任務清(qing)單(dan)、項目(mu)清(qing)單(dan)、責任清(qing)單(dan),完(wan)善推(tui)進機制,統(tong)籌推(tui)進重大項目(mu)落地,強化政策(ce)、資(zi)金和技術等要素供給。
(二)嚴格考核(he)評(ping)(ping)估。將“無廢(fei)城(cheng)市(shi)”建設(she)(she)納入美麗(li)金(jin)(jin)華建設(she)(she)年度考核(he),以(yi)及(ji)領(ling)導述職匯報內(nei)容(rong)。每(mei)年2月底前(qian)組織(zhi)對各縣(市(shi)、區(qu))任務完(wan)成(cheng)情況進行綜合評(ping)(ping)估,對通(tong)過評(ping)(ping)估的(de)縣(市(shi)、區(qu)),向省美麗(li)辦提出省級“無廢(fei)城(cheng)市(shi)”建設(she)(she)評(ping)(ping)估申請;對落實(shi)不力(li)、工作(zuo)滯后的(de),予以(yi)通(tong)報批評(ping)(ping)。積極爭(zheng)取省級“無廢(fei)城(cheng)市(shi)”獎補資(zi)(zi)金(jin)(jin),鼓勵(li)(li)各地(di)出臺資(zi)(zi)金(jin)(jin)獎勵(li)(li)政策,激(ji)勵(li)(li)企(qi)業和公(gong)眾(zhong)參與“無廢(fei)城(cheng)市(shi)”建設(she)(she)。
(三(san))營(ying)造(zao)(zao)濃厚氛圍(wei)。將“無(wu)(wu)廢城市”建設(she)與(yu)“文明城市”創(chuang)建等(deng)一體(ti)推進,創(chuang)新宣傳載體(ti),鼓勵觀光式(shi)利用(yong)處置設(she)施建設(she),深入打(da)造(zao)(zao)宣傳教育(yu)示范基地。培(pei)育(yu)1000個左右“無(wu)(wu)廢工(gong)廠(chang)”“無(wu)(wu)廢場館”“無(wu)(wu)廢醫院”“無(wu)(wu)廢學校(xiao)”等(deng)“無(wu)(wu)廢細胞”,傳播“無(wu)(wu)廢”理念,營(ying)造(zao)(zao)全民參與(yu)氛圍(wei),推動形(xing)成簡約適度、綠(lv)色低碳、文明健康(kang)的生(sheng)活方式(shi)和消費模(mo)式(shi)。
來源 | 金(jin)華市人民政府(fu)網(wang)
最近(jin)瀏覽:
相關(guan)產品(pin)
相(xiang)關新聞
- 3月1日起,長沙啟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 2023-03-01
- 資源化利用讓垃圾重獲新生 2023-03-15
- 《武夷山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正式印發! 2023-10-02
- 樂陵市“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實現城區完成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2023-08-07
- 多地“無廢城市”建設提速,垃圾分類開啟新局面 2023-03-21
- 明年2月施行!樂山市發布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 2023-12-22
- 數字化延伸智能垃圾分類為“無廢城市”賦予科技力量 2023-08-28
- 山東16市全部啟動“無廢城市”建設,“無廢城市”建設讓固廢處理站上“新風口” 2023-02-26
- 《許昌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政策解讀 2023-05-06
- 河南無廢城市建設,聚焦固廢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