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碳中和,智能分類平臺“分”享美好
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的《“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底,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達到70萬噸/日左右,基本滿足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需求;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左右。隨著各地垃圾分類的全面推進,將產生更多的處理需求。當前,我國生活垃圾處理行業逐步形成焚燒處理為主、資源化利用為輔、填埋處理兜底的態勢。基于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廚余垃圾成為無害化、減量化、的重點。
很多人都說,垃圾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但想要使其高度資源化,有力助推“碳達峰、碳中和”,源頭上的垃圾分類必須做好。有關數據顯示,平均每人每天產生1.2公斤垃圾,回收1萬噸垃圾,二氧化碳的減排量將達到1008.5噸。垃圾分類回收是對垃圾進行有效回收的手段,是垃圾收集處置方式的改革,不僅保護我們的生活環境,還有利于資源回收再利用。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量和環境問題,如何最大限度實現垃圾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有效的垃圾分類至關重要。
許多人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么濕垃圾不能連帶可降解塑料袋一起投放,丟1公斤的干垃圾和1公斤的廚余垃圾,它們都去了哪里?廚余垃圾一定要破袋處理,只有每個環節都確保垃圾正確分類,垃圾進入末端處置環節后,才會更加高效地變為有用的資源。每焚燒一噸垃圾就可以減少約0.81噸的碳排放,與此同時,既可以堆肥又能制沼氣,1噸濕垃圾等于0.3噸有機土壤,每產生一噸的有機土壤,相當于減少約0.86噸的碳排放,通過厭氧處理濕垃圾產生1噸沼氣,能減少約0.21噸的碳排放。
在碳中和目標下,垃圾分類市場化發展更迅猛。減排及節能指標層層分解,地方政府碳中和壓力巨大,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短時間達到能源清潔化的可能性極小。實現垃圾可回收及資源化,是緩解碳中和壓力的有效途徑。政府通過以特許經營權的模式,賦予專業企業市場準入的機會,由企業通過市場化運營以及專業的手段,建立完善的回收體系、通過垃圾前端分類有利后端處理,是解決政府痛點的有效方式。隨著垃圾分類市場化發展,將有越來越多的政府選擇、并加快將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公司實施,垃圾分類市場化將更迅猛。
粵能智能分類平臺
粵能環保SaaS智慧環衛系統,根據環衛作業管理需求,采用數字孿生技術構建 CIM 數字城市體系,綜合利用互聯網、物聯網、計算機應用軟件、RFID 技術、無線網絡技術、GIS 地理信息、圖像識別、AI人工智能垃圾識別技術、GPS 定位等多種技術,建立長期的精細化、標準化、規范化管理體系,形成數據駕駛艙,從機械保潔作業到垃圾分類收運,做到人、車、物、事的全程跟蹤和無死角管控,智慧環衛三維可視化管控平臺。
粵能五新智慧平臺的“五新”理念打造了“物聯網+智慧分類平臺”運用于垃圾分類,形成了集垃圾分類宣傳、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監管全智能化的完整閉環,既有效調動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又節省了政府在垃圾分類宣傳、監管等方面的投入成本。
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需要發展循環經濟,資源化利用是現代化的一個標志。為了減少垃圾填埋,令其高度資源化,源頭上的垃圾必須分類好。這對我們建設“無廢城市”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減碳來說,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理真的很重要,讓垃圾去到它該去的地方,不僅需要政府的主導,還需要我們個人的努力,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踐行新時尚,共建碳中和。
最近瀏覽:
相(xiang)關產品
相關新(xin)聞(wen)
- 垃圾分類從配置垃圾分類容器開始 2024-01-12
- 智能垃圾箱優化城市垃圾管理的關鍵措施 2023-11-17
- 廚余垃圾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智能廚余垃圾設備的應用 2023-12-18
- 智能垃圾箱創新科技助力解決廚余垃圾難題 2023-11-22
- 月圓人團圓,垃圾分類記心間 2024-09-14
- 老羅講分類 | 從秦皇的統一到現代垃圾分類:統一標準的力量 2024-02-29
- 被低估的智能垃圾箱,讓垃圾分類不用愁 2023-09-25
- 垃圾分類與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邁向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 2023-12-29
- 《廣州市廚余垃圾就近就地自行處置辦法》正式印發實施 2024-01-03
- 垃圾分類與智慧、無廢城市同步搭建,推動環境可持續發展 2024-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