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督導進化史從“他人約束”到“自律”
隨著技術在垃圾分類領域的運用,設備運用場景不斷細化,垃圾分類行業賽道也日益復雜。按照《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2025年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這意味著全國多地將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目前,垃圾分類意識薄弱、垃圾分類不到位、后期運輸不分類等現象的存在都給生活垃圾分類帶來了挑戰。盡管大街小巷寫著“可回收”“不可回收”等標識的垃圾桶隨處可見,可現實生活中垃圾分類難、資源回收利用率低的問題卻依然存在,大多數垃圾只能歸到一處填埋。因為難以管理,最后把前期所做的工作白白浪費掉,資源也沒有得到。傳統垃圾分類體系不完善,管理體制是一大重要原因。如果垃圾分類、垃圾利用管理體制不夠順暢,那么將導致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難以形成完整鏈條。
垃圾分類督導歷經三個時代,一是人工監督投放的模式;二是通過安裝視頻監控、麥克風和喇叭,遠程大屏實時監管喊話。第三代就是要跟大家展現的AI電子督導系統。粵能智能分類垃圾箱內外都有“眼睛”,緊盯每個人的每次投放行為。箱體內安裝了AI電子督導系統,通過人工智能對居民投放行為和垃圾類別進行7*24小時的識別和監管,自動語音告知,對錯誤投放行為抓拍,將視頻上傳云端,并發送給居民本人以及通知社區和政府職能部門,大幅提升垃圾分類精準度和減少人力的開支。
粵能環保智能垃圾分類箱,箱體帶有人臉識別功能,用戶投放垃圾前,必須先刷臉或者掃碼驗證,登錄個人賬號,箱體窗口才會自動打開。每次的投放行為和投放準確率都會被記錄在系統后臺的個人賬號上,住戶可以通過手機接收,管理員也會根據記錄檢查投放結果,精準找到用戶并作出相應處理。在多種方式識別開門登錄的技術支持下,小區設立垃圾實名分類精準投放獎勵機制,對用戶的每次準確投放都會有相應的積分獎勵記錄在個人賬戶上,居民可以按照社區垃圾分類積分獎勵機制標準,定時到社區垃圾分類積分兌換驛站兌換相應的獎品,或者提現到個人銀行卡或微信。
粵能環保自主研發的垃圾分類系統平臺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信息管理公共平臺等現代化信息科技手段,開展身份識別、信息采集、數據分析、實時監管、實現居民可回收物在線預約、上門回收,利用AI圖像識別技術判別廚余和其他垃圾分類投放正確率,通過對線下智能回收箱遠程管理,投遞信息采集、居民投遞行為管理、分類投遞監管等。
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通過垃圾分類回收、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已經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模式,促進了生活垃圾的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和社區環境的有效改善,促進線上與線下的對接,全流程可視化、可追溯、可管理。為垃圾分類提供了智能化全鏈條的解決方案,建立政府、社區、企業和居民協調機制。實現垃圾“三化四分”,通過分類投放收集、綜合循環利用,促進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同時通過一系列督導教育手段有效強化居民群眾自覺履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養成分類投放的好習慣,實現資源回收利用,也提高了生活源頭垃圾的再生資源回收率和經濟效應。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AI人工智能發力,解決垃圾分類實際問題的新途徑 2023-08-17
- AI智能垃圾箱如何提升資源回收利用率并助力垃圾分類 2024-03-29
- “撤桶并點”點燃智能化垃圾分類的未來 2023-08-14
- 智能垃圾分類市場,大數據揭秘潛力無限 2024-03-08
- 人工智能助力垃圾分類,解決難題的創新方案 2023-08-11
- AI人臉識別智能垃圾分類箱人臉信息 2023-05-03
- 粵能以科技助力生活,解決垃圾分類處理難題 2024-03-01
- 垃圾分類為資源再生降碳減排開啟新時代 2023-07-31
- 《莆田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2023-04-16
- AI督導技術在垃圾分類中的應用 2023-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