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督導員缺口大,智能“督導員”來助力
垃圾分類進入
按照《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要求,2025年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這意味著全國多地將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
垃圾分類大
北京城市管理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北京市約有2萬多名分類指導員。而北京作為超大型城市,2萬多名垃圾分類指導員并不能滿足需求。北京市常住人口達2153.6萬人。這么算下來,平均每千名常住人口才能配上一名垃圾分類指導員。垃圾分類指導員缺口大,遠遠無法滿足全市要求。
現場督導員主要在小區里開展垃圾分類知識宣傳、現場指導、分類整理、投放監督等工作。
而在其他城市,也同樣出現督導員缺口大的問題。專人難招,現場督導員較為欠缺。如果有督導員在這里,投放就好一點,只要沒人在,大部分都在亂投亂放。有督導員值守的垃圾桶,和沒人值守的相比,垃圾分類效果大不相同。而就算是有督導員值守的垃圾桶,走開一會的功夫,只要沒人盯著,桶里就會冒出“混裝”垃圾。在督導員招人缺口大的情況下,現場督導員的工作任務量巨大,如果不時刻“盯著桶”,分好的垃圾全白分了。現場督導員招人難缺口大,大部分小區只有一個的督導員,而小區的分類投放點不止一個,根本盯不過來。
完全實現“人盯桶”并不現實,人力支出成本高,督導員一旦離開幾分鐘,一切分類又將回到從前。長期的“人盯桶”督導雖然說可以培養居民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很多情況都是居民把垃圾扔給督導員讓他自行分類,居民并沒有自己主動動手分類。久了反而居民會對督導員形成依賴,依賴性太強會影響后期不實施“人盯桶”時,居民又開始隨意亂丟亂投。
智能“督導員”來助力
居民從“要我分”轉變成“我要分”
智能垃圾分類設備的投入使用不僅可以培養居民分類的意識和習慣,還可以改變垃圾分類督導員可以從固定盯桶轉變為24小時監控盯桶。通過投前垃圾分類指導,播放語音指導居民正確分類。24小時監控抓拍判斷是否投放正確,如果不準確則會語音提醒改正。居民投放垃圾后獲得相對應的積分,可以去商場或者兌換一體機兌換商品,也可以直接提現,激勵居民正確投放垃圾。
全天候檢測能力有保障,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可以24小時持續監督垃圾投放行為,檢測是否亂扔垃圾、廚余垃圾是否破袋投放、混投混放垃圾等違規行為,緩解督導員不足問題。對居民違規行為拍照取證后,實時上傳管理后臺,降低監督成本。通過一系列的宣傳,“分類經”式的督導,投放垃圾獲得積分等獎勵,培養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讓居民從要我垃圾分類到自己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的轉變。
隨著垃圾分類政策的不斷推進,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智能垃圾分類設備投入使用,助力有關部門緩解督導員的缺口,降低人力成本。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幫助居民養成垃圾分類的良好習慣,提高更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提高垃圾分類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源頭減量上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讓生活垃圾分類成為一種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