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地球,除了節水、植樹,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世界地球日是專為世界環境保護而設立的節日。如今,地球日的慶祝活動已發展至全球192個國家,每年有超過10億人參與,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民間環保節日。
2021年全球平均氣溫(1月至9月)較1850至1900年高出約1.09攝氏度,被世界氣象組織列為全球有記錄以來第六個或第七個最溫暖的年份。在陸地冰融化和全球海洋變暖、海水熱膨脹的共同作用下,2013年至2021年平均每年海平面上升4.4毫米,速度是1993至2002年期間的兩倍。
氣候形勢的惡化導致自然災害頻發,并打擊著那些沒有能力恢復和適應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報告稱,其中“已經遭受糧食危機或更糟糕狀況”的群體人數在2020至2021年9月從1.35億人增加到1.61億人,增長了19%。
目前,人類仍然面臨著十大全球環境問題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酸雨蔓延、生物多樣性減少、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生活中的這些舉手之勞,讓我們輕松為地球添抹綠。應對氣候變化,改善生態環境中國在行動,個人應該從身邊小事做起。
1.乘坐公共交通,盡量少開私家車。
2.關好水龍頭,節約用水。
3.一紙兩半用,少砍一半林。
4.自備購物袋,禁止使用塑料袋。
5.堅持垃圾分類,拒絕不需要的餐具,不過度包裝,對塑料制品進行回收。
“低碳環保、綠色生活”,不是一句口頭空話,而應該是一種生活習慣,讓我們從節約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張紙開始,將低碳環保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
除了節水、植樹,我們還可以做些什么?
做好,為保護地球“賦能”
正如意大利詩人但丁所言,“世上沒有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藏”。沒錯,當垃圾分類成為一種習慣時,我們也就在無意中挽回了那些即將流失的資源。既然是放錯地方的寶藏,通過有效分類管理,就可以挖掘和發揮垃圾最大的價值。據數據統計,我國每一年產生的垃圾總量約有10億噸,而且這數量還在以每年5-8%的速度增長。
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人們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和環境狀況惡化的局面,如何通過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質量,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迫切問題之一。
垃圾分類成就了可持續性發展的必然趨勢,智能垃圾箱也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傳統垃圾分類回收人工成本高、分類回收工作程序繁瑣、垃圾分類設施參差不齊。智能垃圾箱可以確保整個垃圾分類源頭減量,實時監控垃圾投放情況和滿溢問題,跟蹤收運車輛定位實時掌握收運情況,實時收集數據,出現問題可以及時改進,通過大數據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垃圾分類回收體系。在垃圾分類宣傳、投遞、收集、運輸、處置等過程均實現無人管理,確保前端垃圾分類減量的準確性、到中端分類運輸、末端資源回收再利用三個環節協同發展,提高了資源化回收效率。
對地球的關心從未中斷
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
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共創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參與到低碳減排的事業中
共擔社會責任
守護人類健康美好未來
我們一直在路上!
最近瀏覽:
相關新聞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智能垃圾分類: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創新之路 2024-10-14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智能垃圾分類: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2024-10-29
- 垃圾分類:新時尚下的環保行動 2024-11-11
- 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構建綠色未來的智能解決方案 2024-10-22
- 高效實施臺風后的垃圾分類策略 2024-09-20
- 粵能垃圾分類箱,快速解決居民"手機危機" 2024-08-30
- 智能垃圾分類箱的未來發展與挑戰 2024-10-12
- 粵能環保:推動企業垃圾分類成功的引擎 2024-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