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的制約因素有哪些
“十三五”期間,我國分類由點到面逐步推開,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體系進一步完善,為營造干凈整潔的人居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據相關資料統計結果,首批開展先行先試的46個重點城市的生活垃圾分類,80%以上的城市采取“四分法”:其他垃圾、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和有害垃圾。小區覆蓋率已達86.6%,生活垃圾平均回收利用率為30.4%,廚余垃圾處理能力從2019年的每天3.47萬噸提升到目前的每天6.28萬噸,成績初步顯現。但同時也要看到,我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體尚處于起步階段,在落實城市主體責任、推動群眾習慣養成、加快分類設施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
客觀上來說,一些城市還存在分類運輸設施配備不足,垃圾“先分后混”的問題。這從側面說明:分類只是垃圾分類工程的前端環節,運輸不及時、處理能力不足等其他環節的問題,也將制約著垃圾分類的效果。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要求具備條件的地級以上城市在2023年基本建成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正是為了在垃圾處理全鏈條上有機銜接、補齊短板。
據發改委推動落實這個方案重點開展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強化全流程管理。在推動源頭減量的同時,進一步完善分類投放收集系統和運輸系統,設置簡便易行的垃圾分類投放裝置,合理布局分類收集設施設備,提升分類處理能力,防止生活垃圾“先分后混、混裝混運”。同時,加快補齊廚余垃圾和有害垃圾處理設施短板。
二是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法治化和規范化管理,健全生活垃圾分類法規體系,加大資金保障力度,支持生活垃圾分類系統建設項目及運營,健全收費機制,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加強工作成效評估。
三是完善治理體系。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和管理協同機制,使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基層、深入群眾,推動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
四是加強宣傳推廣。積極宣傳推廣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領域的先進經驗,引導群眾普遍參與,強化學校教育,建立健全社會服務體系,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垃圾分類,推動形成全社會參與的良好氛圍。
從當前來看,推動生活垃圾分類,無論是公眾意識還是硬件設施都有欠缺,需要加緊補課。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解讀 | 《保山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試行)》 2023-11-14
- 《開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發布 5月1日起施行 2024-03-19
- 垃圾分類產業,環保之路的金鑰匙 2023-12-14
- 山東威海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城鄉全覆蓋 2023-12-28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上海制定持續優化生活垃圾全程分類體系工作方案 2023-11-23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淄博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將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 2023-12-12
- 因地制宜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 2024-01-10
- 《漯河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將于2024年5月1日施行 2024-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