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經驗報道 | 廣州垃圾分類的模式:全智能垃圾分類,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
轉自《中國建設報》
近年來,廣州市按照“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的總體思路,緊緊圍繞“2020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的工作目標,因地制宜結合廣州實際,全面深化推進垃圾分類,設施建設、樓道撤桶、分類覆蓋、基層發動等多項工作取得歷史性突破;全市所有居住小區全部完成樓道撤桶,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制度實現100%覆蓋,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全國先進水平。
完善垃圾分類制度體系,形成嶺南特色分類“教科書”
堅持在垃圾分類制度體系上持續發力。以《廣州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為核心,出臺獎勵辦法和考核辦法和3項激勵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形成“1+2+3+N”的生活垃圾分類管理體系。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生活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實現全市176個街(鎮)、1614個社區全覆蓋。因地制宜創新廣味濃厚的社區垃圾分類“三階段、十二步工作法”,作為分類推廣“教科書”指導社區迅速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優化提升分類投放環境,增強市民幸福感和獲得感
2020年,全市投入專項資金,提升優化近1.8萬個分類投放點位。配置生活垃圾運輸專用車輛1760臺,優化設置分類運輸線路1487條。建成回收網點1924個(不含回收箱1251個)、中轉站355個、建設面積2000平方米以上的分揀中心33個。
加快分類處理能力建設,破解垃圾“去哪兒”困局
目前,廣州市已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設施16座,全市焚燒設計處理能力已達到1.554萬噸/日,生化設計處理能力達到4680噸/日,填埋處理能力達到8848噸/日,形成了“焚燒為主、生化為輔、填埋兜底”的分類處理新格局,生活垃圾實現日產日清和100%無害化處理。
突出社區、行業兩個重點,推動垃圾分類工作落實
抓社區黨建引領,堅持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基層黨建清單,23萬在職黨員回社區參與垃圾分類,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充分發揮,凝聚社區治理強大力量,推動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社區共同締造。抓行業領域源頭減量,持續開展黨政機關、賓館酒店、郵政快遞等12個重點行業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專項行動,夯實行業管理部門主體責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發揮垃圾分類制度優勢,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社區建立的既有垃圾分類聯席會議制度在疫情期間直接轉入疫情防控,實現工作無縫銜接、高效運作,為基層疫情防控知識宣傳、組織動員提供有力保障,在社區抗擊疫情工作中釋放出強大動能。
注重因地制宜推進,垃圾分類亮點紛呈、各具特色
區、街鎮和社區注重因地制宜開展垃圾分類工作,多方共謀、共建、共治、共評垃圾分類身邊事,居民幸福感不斷增強,涌現出天河區獵德街探索“黨旗插到分類亭、引領低碳新時尚”黨建引領垃圾分類新模式,白云區均禾街推行“樓長制”解決城中村外來人員垃圾分類難題,花都區竹洞村創新廚余垃圾不出村就地漚肥處理新招數,從化區西塘村實施特色小鎮垃圾分類農戶激勵機制等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