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被提到的垃圾分類,真的有這么難嗎?
隨著政策推進,垃圾分類已成常態,那么為什么總有人覺得很難?簡單來說,如果只是大致的分個類其實并不難,難的是很多大類的分類里還有很多細小的分類。比如說紙類屬于可回收垃圾,但是像廚房用過的紙這些因為受到污染等是屬于不可回收垃圾。而且在扔廚余垃圾的時候,還要將廚余垃圾倒進廚余垃圾的桶內而將塑料袋扔進可回收垃圾的桶內……這些就增加了垃圾分類的細節處理。但即便是這樣也要做好垃圾分類。因為做好垃圾分類對后續垃圾的處理很有幫助。
首先要知道生活垃圾需要分類的原因是什么
對于垃圾,人們的處理方式主要有重新加工利用,,填埋等。不同的垃圾混合的話,會給處置帶來非常大的麻煩。這種麻煩,帶來的問題主要是污染問題和成本問題。其中,成本實際上是核心問題,如果按照實驗室標準不計成本的話,任何垃圾都可以回收或者無害處理,但實際上社會是負擔不起這樣的成本的。但同時,應該明確的是后端分類會有麻煩,但是前端分類同樣會有麻煩,提高效率和服務大眾都是必須考慮的。外國的做法不一定是最好的,一些將垃圾分類完全前置化的做法大大加重了所有社會大眾的生活負擔,卻未必能降低社會負擔,可以說是本末倒置。
當前垃圾分類試點城市應加大對末端處置技術的資金投入,在探索出完備的末端處置技術之前,應分階段推進前端源頭分類。具體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具有末端處置技術之前,主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并適當進行垃圾分類試點,以求探索成熟的分類經驗;第二階段在具備末端處置技術但不具備城市分類垃圾總量處置能力之前,有步驟地推進垃圾分類試點工作,確保分類后的垃圾總量不能超出末端處置能力;第三階段在具有末端處置技術和城市分類垃圾總量處置能力后,依托強制垃圾分類政策,配合有效的垃圾分類管理手段,穩步推進城市全民參與垃圾分類。
同時創新垃圾分類管理手段,應用智能技術強化監督。政府應當創新垃圾分類管理手段,逐步推進垃圾分類智能化,以形式多樣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替代垃圾分類各個環節的勞動力,以降低垃圾分類的人力成本,提升垃圾分類的效率。一方面,以推動居民深度參與垃圾分類為目的,應用智能化輔助軟件和設備,減少垃圾分類收集、運輸等過程中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以助力政府精細管理和實現社區精準治理為目的,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實現分類用戶、分類設備、社區治理、政府管理之間的無縫連接,推進垃圾分類數字化管理。與此同時,由于人工智能具有“技術黑箱”“技術主觀性”等潛在風險,政府在應用垃圾分類智能技術強化監督時,還應加強風險防范,實現依靠智能化有序推進強制垃圾分類。
粵能AI督導員,大幅提升垃圾分類精準度
在垃圾分類1.0時代,垃圾分類督導通常由人工實現,但這種模式需要參與的人員眾多,人力成本通常占整個垃圾分類運營項目成本的50%。但即便投入較高,由于人工的個體差異、居民配合度、取證執法難度等原因,效果卻較為有限。
對此,粵能環保推出了AI電子督導員,通過人工智能對居民投放行為和垃圾品類進行7*24小時的識別和監管,并自動對投放行為進行語音告知,以及對錯誤投放行為抓拍,并將視頻同步給相關的個人、社區及政府職能部門。
中國生活垃圾量的增長為智能垃圾行業市場規模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垃圾分類推行政策與AI技術快速發展為智能垃圾分類行業提供增長基礎。中國智能垃圾分類行業產業鏈具備準入技術壁壘高、政策性強等特點,根據數據顯示,中國智能垃圾分類行業市場規模從2016年的34.5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90.9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7.4%。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優勢的體現,垃圾分類領域引入人工智能技術是化解垃圾分類難題的最有效路徑。垃圾分類的設備也應該在市場需求迭代下漸趨智能化、智慧化。
粵能環保服務的客戶超過300家,且在石家莊、青島、威海、東陽擁有4個自營的垃圾分類運營項目,因此粵能環保可以對海量垃圾分類樣本進行學習比對。此外,粵能環保在垃圾投放點配備了算法服務器,垃圾一旦進入攝像頭,瞬間就可進行比對,不需要從平臺抓取垃圾樣本,因而不僅準確率高,而且速度快。
部分資料來源于網絡
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近瀏覽:
相關新聞
- 智能垃圾分類: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創新之路 2024-10-14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智能垃圾分類: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2024-10-29
- 智能垃圾分類箱的未來發展與挑戰 2024-10-12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高效實施臺風后的垃圾分類策略 2024-09-20
- 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構建綠色未來的智能解決方案 2024-10-22
- 粵能環保:推動企業垃圾分類成功的引擎 2024-09-05
- 粵能垃圾分類箱,快速解決居民"手機危機" 2024-08-30
- 垃圾分類:新時尚下的環保行動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