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垃圾分類熱潮下的互聯網+廢品回收新模式
20世紀50年代,臺北有一個走街串巷、高喊著“酒干倘賣無”(閩南語:有空酒瓶子賣嗎)的孤寡老人,當時臺灣的玻璃類垃圾日益增多,臺灣、閩南一帶盛行起了收購廢棄的空酒瓶子,再賣到廢品回收站里賺點小錢,若有誰家里有空酒瓶子要賣,就會叫住這收購廢品的人。后來這位老人的拾荒經歷被改編成了人人皆知的歌曲《酒干倘賣無》,這可以算得上是臺灣“垃圾革命”的第一階段,順勢也成為了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原生態的寫照。
,一個走向了“時尚”舞臺,卻又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一個普遍被社會低估的行業,事實上,在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引導下,再生資源回收與利用的行業一直以來都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
如果人們還沉浸在過去的畫面,拿農耕時代的社會動員來應對工業時代的,這何嘗不是一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在任何行業都講究智能化的時代,為什么垃圾回收與處理就不能緊跟時代,成為一條智能化的產業鏈呢?
再生資源回收與廢品二次利用作為垃圾分類產業鏈末端的重要一環,不容小覷,于是乎,互聯網+廢品回收的新模式應運而生......
“互聯網+廢品回收”的回收模式使得廢品回收行業改頭換面。這種變化改變了以往無序的廢品回收發展狀態,也打通了流通中各個容易被阻塞的環節。價格不透明、回收站臟亂差、服務意識較差、回收人員上門不安全等的問題也得以改善。“互聯網+廢品回收”的方式逐漸朝著規范化、制度化的方向發展。
除此之外,互聯網回收平臺打破了信息孤島,粵能環保通過線上交易+線下物流的方式來促進城市居民形成垃圾分類和廢品回收的良好習慣。
用戶打開手機上的[智慧收運]APP,下單后便有專門的工作人員立馬上門進行服務。粵能環保運用o2o的概念連接起廢品回收全產業的各個環節,使信息的管理與整合可形成可追溯的閉環運營模式,這不僅是對傳統回收行業的更新迭代,彌補了傳統行業回收的短板,還形成了新型再生資源回收模式,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這將成為未來垃圾回收行業的潮流和發展方向。
“互聯網+廢品回收”的廢品回收模式的建立,具有更加深遠的意義。這種模式不僅改變了整個廢品行業的生態,更是一種社會服務,對社會具有深遠的影響。
時代邁入新世紀,科學技術改變世界,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個萬眾互聯、萬物互聯的時代,伴隨著世界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人工智能在市場上的推廣,在垃圾分類的熱潮的籠罩下,“互聯網+廢品回收”站在環保行業的新風口,粵能環保懷著超前的意識在這個新興的朝陽賽道領先于其他品牌,走在了“互聯網+廢品回收 ”新模式的前沿。
“互聯網+廢品回收”行業是大勢所趨,環保時代離不開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