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態文明的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現今的綠水青山,卻遍布游客的“痕跡”——垃圾。但隨著科技的發展,環保分類垃圾桶的普及讓這些難題正在逐個擊破。
垃圾分類,就是將垃圾按照其回收價值的不同和對環境污染程度的不同,分成不同的種類,放到小區垃圾桶中有利于垃圾的回收利用與處理。小區垃圾桶一般有四種,分別是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是會對自然環境造成永遠危害的,包括:廢電池、廢熒光燈管、水銀溫度計、廢油漆、過期藥品等;其他垃圾是指在自然環境中很容易就能分解的垃圾包括:果皮、菜皮、剩菜剩飯等;可回收垃圾是可以重新利用的廢棄材料,包括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玻璃、廢布料等。廚余垃圾是指剩菜、剩飯、果皮、菜葉等。而這些不同種類的垃圾不可以隨便亂扔,它們都有固定的“家”,有害垃圾是紅色垃圾桶;其他垃圾是灰色垃圾桶;可回收垃圾是藍色垃圾桶,廚余垃圾是綠色垃圾桶。
日本是一個將垃圾分類做到了極Z的國家,經濟與社會飛速發展的中國也效仿日本,開始大力推行垃圾分類。通過國家頒布一系列的政策和各大環衛公司的努力宣傳,人們對垃圾分類的執行力度也有了提高。

做好垃圾分類首先,我們不要亂丟垃圾,要主動撿起垃圾,把垃圾投放到智能分類垃圾桶內,這是很簡單的,舉手之勞罷了。接著,我們要盡量少用一次性物品,一次性物品曾經還有一個專用詞匯,叫做“白色污染”,一次性物品對人類也許有短暫的幫助,但迎來的,則是嚴重的污染。還有,我們不能穿的舊衣褲,可以贈予遠方山區里的小朋友,給予他們溫暖,也能減少資源消耗。低碳生活,可以讓我們變得文明,可以說是百利而無一害。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
小區撤桶并點、設置定點分類集中投放驛站、打造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建成垃圾分類科普體驗館、數字化監管平臺助力、補齊末端短板、垃圾分類知識宣傳進機關、進社區、進校園……
相信通過我們不斷地努力,我們的環境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