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產業“錢景”如何?
《“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底,全國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60%左右;到2025年底,全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能力達到70萬噸/日左右,基本滿足地級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轉運、分類處理需求,并鼓勵有條件的縣城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底,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80萬噸/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占比65%左右。
《發展規劃》還提出了十項主要任務,分別是:
1.加快完善垃圾分類設施體系, 2.全面推進生活垃圾焚燒設施建設, 3.有序開展廚余垃圾處理設施建設,4.規范垃圾填埋處理設施建設,5.健全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設施,6.加強有害垃圾分類和處理,7.強化設施二次環境污染防治能力建設,8.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攻關和試點示范,9.鼓勵生活垃圾協同處置,10.完善全過程監測監管能力建設。
垃圾分類開啟商機
垃圾分類開啟了商機,將誕生和改造一批生產制造業。垃圾分類對設備的專業程度、細分程度和智能化程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垃圾的分裝、整理、運輸、處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新的設備,或是升級現有設施。例如,生物質垃圾,需要更高效的設備使其更快分解;有害垃圾,需要專業設備進行妥善處置。又如,智能升級環衛車輛,以適應垃圾分類要求。顯然,垃圾分類為眾多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空間、新機遇。
粵能模式 · 解決分類難題
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智能垃圾分類項目自2018年7月引入深圳市粵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智能化垃圾箱以來,居民垃圾分類知曉率100%;參與率90%以上;正確率85%以上,每天回收的可回收物7-10噸,垃圾減量效果明顯。
居民用低碳卡或二維碼識別開門分類投放垃圾還能賺取積分獎勵兌換禮品,居民參與度非常高,通過引進智能設備,實現了24小時無人看守智能投放,不僅提高了分類效率,節約了人力,同時對鼓勵居民養成良好分類習慣也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其重點在可回收物的分類和收運上,所以可回收物的分類和收運效果突出,走在了全國地級城市的前列,被威海市確定為“可復制、可推廣”的“環翠模式”。
在大多數人看來,回收垃圾可能是一個毫無技術門檻的生意,其實單拿硬件來說,尤其在高頻使用環境下,對設備精度、敏感性要求都很高。
此外,后端運營也需要有經驗的團隊和大數據等高科技手段輔助。粵能智能垃圾箱有助于改變居民的垃圾投放習慣,使垃圾投放點擺脫對保潔員、志愿者人工值守的依賴,逐漸向無人化、自助化方向發展。粵能環保運用技術手段為垃圾分類提供保障,可以從源頭解決當下居民“不分類、分類難、時間不方便”等問題。
最近瀏覽:
相關新聞
- 《開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辦法》發布 5月1日起施行 2024-03-19
- 垃圾分類引領領綠色生活新風尚由“它”來主導 2024-04-07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環保科技賦能,粵能環保創新垃圾分類解決方案 2024-07-26
- 揭秘智能垃圾箱,告別傳統,擁抱未來 2024-02-26
- 智能垃圾箱是環保事業中的重要“角色” 2024-03-26
- 智能垃圾箱與垃圾分類的融合,實現環保新篇章 2024-01-16
- 因地制宜 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提質增效 2024-01-10
- 垃圾分類實施策略:智能化管理引領社區新風尚 2024-05-21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