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小區,不用大媽也能做好垃圾分類!
近日,有報道稱,陜西西安一小區出現辱罵詛咒式提醒,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旁的一塊小白板上寫有辱罵詛咒的垃圾分類提醒語,這一舉止引起住戶極度不適。垃圾分類本就是文明的體現,而這樣極端方式的勸導實屬不文明。
垃圾分類時間短,任務重
垃圾分類是環境治理的新變革,是生態文明的新進步。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這意味著全國多地將在2019年后,陸續進入垃圾分類的“強制時代”。
時間緊,任務重,我國已有多年的垃圾分類試點經驗,現在到了質變的時候,需要迎難而上、嚴格落實,通過有效的督促引導,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相關推廣和普及工作成為各個城市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
當然,面對推廣垃圾分類過程中群眾可能出現的不理解、不配合,相關工作人員要在工作方法上動腦筋,而非如這次事件中的保潔人員那樣粗暴提醒,這樣不僅沒有效果還很容易形成抵觸情緒。
人工成本高,居民依賴性強
為了做好垃圾分類工作,有很多地方采取了人工督導的方式。即在每個垃圾分類投放點設督導員,在固定的工作時間段內,監督居民做好分類。因此就有了網絡上常見的段子:上海市民每天早上都要接受來自垃圾分類處管理大媽的靈魂拷問:“儂zi撒喇希?”“你是什么垃圾?”
讓居民在短時間內做好垃圾分類,在垃圾分類點安排現場督導員很顯然是最簡單粗暴的方式。如果有督導員在這里,垃圾分類的投放就好一點,只要沒人在,大部分時間居民都在亂投亂放。而就算是有督導員值守的垃圾桶,走開一會的功夫,只要沒人盯著,桶里就會冒出“混裝”垃圾。現場督導員的工作任務量巨大,如果不時刻“盯著桶”,分好的垃圾全白分了。
完全實現“人盯桶”并不現實,人力支出成本高,督導員一旦離開幾分鐘,一切分類又將回到從前。長期的“人盯桶”督導雖然說可以培養居民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很多情況都是居民把垃圾扔給督導員讓他自行分類,居民并沒有自己主動動手分類。久了反而居民會對督導員形成依賴,依賴性太強會影響后期不實施“人盯桶”時,居民又開始隨意亂丟亂投。這種垃圾分類模式,長此以往,并不能幫助居民養成良好的垃圾分類習慣。
不用督導員,也可以做好垃圾分類
在這個小區,垃圾分類投放點不僅干凈、整潔又美觀,而且在沒有垃圾分類督導員的情況下,居然也能做好垃圾分類!正是因為這個小區選擇了智能垃圾分類設備。
粵能智能垃圾分類設備的投入使用,不僅可以培養居民分類的意識和習慣,還可以改變垃圾分類督導員可以從固定盯桶轉變為24小時監控盯桶。通過投前垃圾分類指導,播放語音指導居民正確分類。24小時監控抓拍判斷是否投放正確,如果不準確則會語音提醒改正。
居民投放垃圾后獲得相對應的積分,可以去商場或者兌換一體機兌換商品,也可以直接提現,激勵居民正確投放垃圾。在出色完成垃圾分類工作的同時,也讓居民省心舒心。
全天候檢測能力有保障,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可以24小時持續監督垃圾投放行為,檢測是否亂扔垃圾、廚余垃圾是否破袋投放、混投混放垃圾等違規行為。對居民違規行為拍照取證后,實時上傳管理后臺,降低監督成本。通過一系列的宣傳,“分類經”式的督導,投放垃圾獲得積分等獎勵,培養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和習慣,讓居民從要我垃圾分類到自己主動進行垃圾分類的轉變。
改變生活方式是一個漸進過程,垃圾分類也必將是一場“持久戰”。在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正向的激勵、文明的倡導才能真正培養群眾的自覺行動。只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才能讓垃圾分類意識越來越明確,垃圾治理之路越走越通暢,開啟更加美好的綠色生活。
最近瀏覽:
相關新聞
- 粵能環保:推動企業垃圾分類成功的引擎 2024-09-05
- 粵能垃圾分類箱,快速解決居民"手機危機" 2024-08-30
- 智能垃圾分類: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2024-10-29
- 智能垃圾分類: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創新之路 2024-10-14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高效實施臺風后的垃圾分類策略 2024-09-20
- 智能垃圾分類箱的未來發展與挑戰 2024-10-12
- 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構建綠色未來的智能解決方案 2024-10-22
- 垃圾分類:新時尚下的環保行動 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