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政策下,餐廚垃圾的新歸宿
垃圾的分類、回收、處理,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讓形同虛設,今天我們來了解下廚余垃圾。
是指居民日常生活及食品加工、飲食服務、單位供餐等活動中產生的垃圾,包括丟棄不用的菜葉、剩菜、剩飯、果皮、蛋殼、茶渣、骨頭等,其主要來源為家庭廚房、餐廳、飯店、食堂、市場及其他與食品加工有關的行業。廚余垃圾經過加工處理后,產生的沼氣可用于發電,產生的地溝油可轉制成生物柴油,資源得以循環,地溝油不再流入市場,大家的食品安全也得到保障,廢水經過處理達標后,經市政污水管網排放到污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如若處理不當將造成巨大危害,并嚴重威脅食品安全、水環境和城市環境。
2020年以來,我國各大城市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均有規定,生活垃圾分為四大類,實現垃圾中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最大限度地從源頭上做到了物盡其用,同時也把垃圾本身可能造成的污染降到了最低限度。其中餐廚垃圾的處理能力由2013年約每日9700噸快速增加至2018年約每日21900噸,2013年至2018年復合年增長率為17.7%,2018年至2023年復合年增長率為21.0%。同時,餐廚垃圾處理率(按中國的餐廚垃圾處理量除以收集量計算)于2018年為11.2%,而2013年為7.7%,并預期于2023年達19.8%。
市北區運用“五新”理念打造了 “物聯網+智慧分類平臺”運用于垃圾分類,形成了集垃圾分類宣傳、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監管全智能化的完整閉環,既有效調動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又節省了政府在垃圾分類宣傳、監管等方面的投入成本。“五新”智慧平臺從外觀看是一座漂亮的陽光房,內部劃分有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投放區、廚余和其他垃圾投放區、積分兌換區、廚余垃圾處理區、居民休閑區等五大功能區,其中廚余垃圾處理區配備有封閉的一噸廚余垃圾處理設備,現場處理廚余垃圾,減少了廚余垃圾因停留在垃圾桶內時間過長而發出的惡臭味,產生的有機肥免費贈送小區居民養花種草,讓利居民。另外五新智慧平臺利用可回收物回收運營所產生的利潤,反補居民對廚余垃圾的分類投放,激勵居民參與廚余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垃圾要分類,粵能是必備。
最近瀏覽:
相關新聞
- 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構建綠色未來的智能解決方案 2024-10-22
- 粵能環保:推動企業垃圾分類成功的引擎 2024-09-05
- 垃圾分類:新時尚下的環保行動 2024-11-11
- 智能垃圾分類: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創新之路 2024-10-14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高效實施臺風后的垃圾分類策略 2024-09-20
- 智能垃圾分類: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2024-10-29
- 粵能垃圾分類箱,快速解決居民"手機危機" 2024-08-30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智能垃圾分類箱的未來發展與挑戰 2024-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