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條例草案通過了,未來港人扔垃圾需要交費
香港立法會于8月26日恢復《2018年廢物處置(都市固體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二讀,以37票贊成、1票反對,三讀通過《廢物處置(廢物收費)(修訂)條例草案》,未來港人扔垃圾需要交費。條例設立18個月準備期,具體實施日期將在獲得立法會支持后刊憲公告。
香港垃圾收費的構思早在2005年公布的“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中就已提出,如今終于通過。有市民對此表示不滿,認為政府應從教育市民環保及回收等方向減少垃圾量。有市民認為,一家三口每月花費數十港元亦屬合理,只是擔憂收費后會有更多人隨意將垃圾丟在街上。還有市民稱,臺灣和內地部分城市已經實行垃圾收費及垃圾分類,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現在才開始準備收費,已經太落后。
香港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稱,廢物收費醞釀多年,通過條例草案將是邁向“零廢堆填”的重要一步,也是環保工作的新里程碑。考慮到香港經濟受疫情影響,有市民擔心立法將增加他們的經濟負擔,因此特區政府設至少18個月的準備期,再經立法會同意后決定法例生效日期。
征費條例規定將按,市民需要購買指定垃圾袋;垃圾袋分9種大小,由3升到100升不等,頭三年收費標準為每升0.11港元。3人家庭如果每天使用一個最常用的10升或15升指定垃圾袋,每天須繳付約1.1—1.7港元,即每月需要花費33—51港元。至于無法用指定垃圾袋包裹的大型垃圾包括家具等,則每件統一收費11港元,市民須在棄置前貼上指定標簽。領取綜合援助人士,每月可獲10港元補貼。市民一旦違反規定,如果收到定額罰款通知書,每張1500港元;如以傳票檢控,首次定罪最高刑罰為監禁6個月及罰款2.5萬港元,再次定罪則最高罰款達5萬港元及監禁6個月。
民建聯環境事務發言人葛佩帆稱,她多年來大力推動政府源頭減廢、分類回收、轉廢為能。2019年香港都市固體廢物的棄置量為平均每天11057噸,人均棄置量為每天1.47公斤,比2011年1.27公斤高,可見減廢力度不足,相信通過廢物收費能有助減廢。她說,現在各區都有很多衛生黑點,無論街邊、三無大廈的天臺梯間以至鄉郊,都有非法棄置廢物情況,假如廢物收費導致大量家居廢物非法棄置,將使衛生及鼠患問題更趨嚴重,對市民造成滋擾。
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主席鄭泳舜稱,減廢不應只是靠垃圾收費,垃圾分類回收、資源循環、轉廢為能與宣傳教育一樣重要。他認為香港廢物回收起步遲,以日均3353噸廚余垃圾處理為例,等第二個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落成,全港也只能處理600噸廚余,因此港府有必要盡快規劃,興建回收配套設施。
黃錦星在立法會會議上形容垃圾收費是推動減廢的“火車頭”,不僅有助積極推動企業和公眾加強實踐減廢回收,當回收物的質和量得以提升,亦有利帶動回收相關行業的持續發展和創造綠色就業。
黃錦星在條例通過后會見傳媒時表示,立法落實垃圾收費充滿挑戰,但減廢減碳是大勢所趨,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必須要做的工作。特區政府將善用準備期時間,推動市民改變棄置垃圾的習慣,加強垃圾回收的配套支援措施,并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他呼吁業界和市民為保護環境同心協力落實好垃圾收費。
深圳市粵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8月20日順利簽下香港智能垃圾分類訂單。粵能環保采用智能SaaS系統提供垃圾分類,城市環衛,綠化,路燈維護等一系列的城市管理服務,致力于提供“城市大管家”+“共創智慧城”的服務和技術雙輪驅動的人居環境綜合提升服務。
粵能環保是最懂垃圾分類運營方法的設備制造商,粵能自有三個不同地區的成功運營項目,這些運營項目都是省級的樣板工程和典型案例,粵能環保致力于用技術創造、創新和創導成就自己,用服務成就客戶。
在未來,粵能將用自己的星星之火,以星火燎原之勢,影響更多人參與垃圾分類,愛上垃圾分類,讓垃圾分類成為一件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