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能垃圾分類是大勢所趨
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垃圾總量也連年增加。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指出,2004 年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垃圾生產國。2010年,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統計,中國每年產生近10億噸垃圾,其中生活垃圾產生量約4億噸,建設垃圾5億噸。
新型智能垃圾分類再生資源回收設備打破了傳統人工上門回收,通過進駐城市居民社區,以有償回收方式接收市民投放的舊衣物、金屬、廢紙等垃圾,提高再生資源利用。該新型設備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打通了線上線下回收行業生態圈,實現對再生資源垃圾前端返積分分類回收、中端統一運輸、末端集中處理的全流程管理。
要讓垃圾減量化、資源化,提高居民分類投放準確性是關鍵。按照新規,杭州的分類標準亦采用“四分法”: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原“餐廚垃圾”變為“易腐垃圾”。黃色垃圾桶里對應其他垃圾,綠色垃圾桶對應廚余垃圾,紅色垃圾桶對應有害垃圾,藍色垃圾桶則是可回收垃圾。
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該條例也被稱為“史上最嚴”的垃圾分類條例,此前曾引發網上的廣泛熱議。據上海市城管執法局介紹,當天,上海市各級城管執法部門共開出623張整改單。
此次上海(hai)推行垃圾分類之(zhi)所以成(cheng)了“網紅”議題,就在(zai)于動了真(zhen)格,在(zai)細化(hua)和強化(hua)垃圾分類的(de)各個環節的(de)情況下,每個人都(dou)切實感受(shou)到(dao)垃圾分類的(de)緊迫感,并且(qie)認識(shi)到(dao)了這項(xiang)舉措(cuo)實實在(zai)在(zai)與自身的(de)利益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