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的循環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之路
2016年12月習大大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2019年6月,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制、推動習慣養成。要加強引導、因地制宜、持續推進,把工作做細做實,持之以恒抓下去。
那什么是生活垃圾分類?就是按一定標準將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質量。
垃圾分類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填埋和焚燒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對大氣與人類生存環境存有極大的污染。進行垃圾分類,讓它們各回各家,垃圾分類有利于減少環境污染。有助于改善垃圾品質,使末端焚燒(或填埋)得以更好的無害化處理。
垃圾分類有利于減少土地的使用。全國600多座城市,除縣級市外,已有2/3的中、大中城市陷入垃圾的包圍之中,全國1/4的城市垃圾無地可埋。垃圾分類就可以減少數量的、高達50%以上的垃圾,這對于減少土地使用而言是極為有利的。
垃圾分類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垃圾分類后,廚余垃圾進行生化處理可回收物進入再生資源通道,這樣便于資源化利用,節省原生資源。
垃圾分類有利于節約社會成本。節約垃圾清運費用和處理費用,同時也延長了焚燒發電廠和填埋場的使用年限;垃圾分類還有助于減少清潔人員的負擔,進而減少雇傭人力資源的成本。
垃圾分類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質。垃圾分類是社會文明和全民素質的體現,配合垃圾分類,爭做文明市民,將這樣一句簡單的口號轉變成公民的習慣,有助于人居環境的改善,使居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垃圾的制造者就是垃圾的管理者,垃圾分類重要指示,三化:普遍推行垃圾分類制度,關系13億多人生活環境改善,關系垃圾能不能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四分: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
五原則: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垃圾分類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制度覆蓋范圍。
生活垃圾分類,與其說是在保護地球、保護環境,不如說是在為了我們能夠生活的更好,環境更優美、衛生,是勢在必行的。
最近瀏覽:
相關新聞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垃圾分類:新時尚下的環保行動 2024-11-11
- 智能垃圾分類: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2024-10-29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高效實施臺風后的垃圾分類策略 2024-09-20
- 粵能環保:推動企業垃圾分類成功的引擎 2024-09-05
- 粵能垃圾分類箱,快速解決居民"手機危機" 2024-08-30
- 智能垃圾分類: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創新之路 2024-10-14
- 智能垃圾分類箱的未來發展與挑戰 2024-10-12
- 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構建綠色未來的智能解決方案 2024-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