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蛇尾的“智能垃圾分類”:生態產業鏈不完善
“智能垃圾分類”需要的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產業鏈條,從垃圾分類投放到分類收集到分類運輸到分類處理到分類利用,這是一個系統,缺少任何一環都會斷裂、崩壞。
就目前看來,全國大大小小數千個“智能垃圾分類”項目大部分都是一個“虎頭蛇尾”的狀態,主要表現在在居民前端分類與但在中端運輸和末端處理時又是“一鍋化”的矛盾沖突。
街道(dao)、物業、居民、企(qi)業之間的(de)合作(zuo)協調(diao)機(ji)制不成(cheng)體系;“獎勵機(ji)制”誘惑太小難以調(diao)動(dong)(dong)居民的(de)積極性(xing),持續性(xing)不強等動(dong)(dong)員體系不健(jian)全(quan)(quan);重分類(lei)輕分流,無法對垃圾分類(lei)全(quan)(quan)流程(cheng)監管的(de)全(quan)(quan)流程(cheng)管理缺失。
總(zong)結來說就是理(li)論體系(xi)(xi)不(bu)完整,法律制度體系(xi)(xi)不(bu)健全,收運處理(li)體系(xi)(xi)不(bu)完善,宣傳動(dong)員體系(xi)(xi)不(bu)完備(bei)。因(yin)此,生態產業鏈的(de)不(bu)完善涉及(ji)多方面原因(yin),居(ju)民、相(xiang)關(guan)部門(men)和企業都存(cun)在一(yi)定(ding)的(de)問題。歸根到(dao)底(di),還是利益問題。如何實現三(san)者之(zhi)間的(de)聯動(dong)配(pei)合是一(yi)個(ge)亟(ji)待解決的(de)問題。
他山(shan)之石(shi),可以攻(gong)玉:實現(xian)“有形手(shou)”與(yu)“無形手(shou)”的“手(shou)拉手(shou),向(xiang)前走”
中國是最早提出垃圾分類的國家,早在1957年10月12日的《北京日報》就刊載了報道:本市城區將全面實行垃圾分類收集辦法:破布頭、爛銅鐵、玻璃和書報全部回收再生;煤渣、破碗盆用來制磚鋪路;菜根菜葉、雞腸魚肚、蛋殼雞毛及落葉雜草漚成了成本低、肥效高的好肥料。
但在運(yun)行實施方面(mian),效(xiao)果并不理(li)想。相(xiang)(xiang)反,與我國隔海相(xiang)(xiang)望的日本卻成為垃圾(ji)分類的先驅和典范。
日本是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為了合理、充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日本制定了一整套完備的構建循環型社會的法律體系。日本的《廢棄物處理法》規定,胡亂丟棄廢棄物者可被處以5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因此,在日本從幼兒園開始,學校就會教孩子識別商品包裝上的各種符號,了解這些包裝分屬哪類垃圾以及如何丟棄,并請家長督促孩子們實踐垃圾分類,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提出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在此,互聯網江湖團隊認為,若想實現“智能垃圾分類”行業的真正落地還需要采用市場經濟規律的“無形手”與政府宏觀調控的“有形手”相互配合的形式。
最近(jin)瀏覽:
相關產品
相(xiang)關新(xin)聞
- 不同的可回收垃圾桶都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 2019-07-05
- 老羅講分類(155):“產品亦精品”是粵能的產品理念和經營理念 2021-02-07
- 能緩解氣候變化是我們常關心的這件“小事” 2022-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