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垃圾分類”的市場化推進
“智能垃圾分類”的市場化推進
在從前,垃圾分類向來是作為一項公益事業,經費完全有政府財政買單。即使是進行“智能垃圾分類”試點之后依舊如此,企業不賺錢,政府來掏錢。隨著垃圾的增長,垃圾收運處理的費用會成為政府財政的沉重包袱,嚴重影響城市環境衛生事業和資源化設施建設及運行管理。
將“智能垃圾分類”推向市場,能夠很大程度的為財政減負。企業的贏利來源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財政適當的經費補貼。垃圾分類作為基本民生公益事業,財政有理由補貼企業經費。
2。 垃圾生產者的費用支付。如居民,作為垃圾的生產者,有理由有義務向企業支付費用。按國務院《價格機制改革》,環保產業將全成本付費。這可以參照今年來的“版權付費”,以音樂和NBA賽事來說,曾經音樂是免費下載的,但如今下載音樂是需要付費的;曾經觀看NBA比賽是免費的,但如今收看一場NBA比賽也是需要付費的。
3。 資源再回收企業的費用支付。以湖南省為例,在岳陽汨羅就有一個大型的回收產業園,已經形成了一個固體廢物資源、電子廢棄物、塑業等產業上下游產業鏈。“智能垃圾分類”企業可以將垃圾分類處理,獲取費用。
4。 增值服務費用。“智能垃圾分類”作為新型互聯網產業中的一員,在運營過程之中,通過垃圾分類切入至社區服務,可獲得一部分增值服務費用。
垃圾的分類處理是時代進步的必要要求,是人類要求高質量生存環境的必然要求。只有通過“有形手”與“無形手”的“手拉手”,才能在為財政減負、為企業創收、為人民服務的提前下“向前走”。
“流浪大師”一直致力于“垃圾分類”的推廣,曾經別人笑他“癡”、笑他“傻”,如今別人追捧他,炒作他。其實,在互聯網江湖團隊看來,“大師”有先知先覺,大智若愚;“大師”又陷入“當局者迷”的處境,殊不知自己的“垃圾分類”只是整個系統中的一環,打不通整個鏈條也是于事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