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劣根性”——“智能垃圾分類”勢在必行的人性解釋
“國民劣根性”——“智能垃圾分類”勢在必行的人性解釋
魯迅曾說:“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犧牲上場,如果顯得慷慨,他們就看了悲壯劇;如果顯得觳觫,他們就看了滑稽劇。”
二十多年前,同事與領導“看”沈巍撿垃圾,覺得極為“滑稽”,于是乎予之“病退”。
二十多年后,網民和群眾“看”沈巍撿垃圾,覺得極為“悲壯”,于是乎稱之“大師”。
時過境遷,變的是“人心”,不變的亦是“人心”。時光荏苒,變的是人們知道了“垃圾分類”;不變的是人們依然沒有踐行“垃圾分類”。
換用魯迅的概念即為“國民劣根性”,在此請注意,“國民劣根性”在“垃圾分類”的踐行上的指歸是為“惰性”。
在互聯網江湖團隊看來,互聯網、物聯網與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是“智能垃圾分類”出現的直接原因或者說是條件,而人們的“惰性”才是“智能垃圾分類”出現的更深層次原因。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解放勞動力、解放人的雙手本就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把個人的精力、時間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這種垃圾分類的小事交給人工智能去做即可。從這個維度上來看,仿佛是合情合理,無關乎人之“惰性”的。
然而,在互聯網江湖團隊看來,這一解釋未免有點“阿Q式精神勝利法”之嫌。
此外,推行“智能垃圾分類”的根本原因還是岌岌可危的環保要求。我國是世界上大的垃圾出產國,且現階段仍保持著8%-10%的年增長率。目前,全國2/3以上的城市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困境,傳統的“一鍋化”填埋都陷入了無地可埋的處境。
據了解,早在1983年,這種簡單的垃圾填埋方式,就導致了北京三環路與四環路的環帶區上垃圾成堆,50平米以上的垃圾堆就有4700多座。為了突破重圍,北京市斥資23億,才逐漸攻陷這座驚人的圍城。
實際上,除了“垃圾圍城”,還有“臭名昭著”的“太平洋垃圾大板塊”,電池污染等諸多問題。因此,“智能垃圾分類”宛若是“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英雄。
不論何因,“智能垃圾分類”是垃圾管理的未來發展趨勢,以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進行垃圾分類是時代進步的表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