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中和帶領下,第五次工業革命或將到來
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能源,、、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支撐了19世紀到20世紀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在現代社會對資源的巨大消耗中,化石能源的弊端愈發顯現,它們燃燒釋放出的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候異變,威脅著人類生存安全。
全球變暖會引起緩發性海洋災害,出現海洋酸化現象,導致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引發海洋生態安全挑戰;由于溫度不斷升高,增加農作物的蒸發量,使得不同作物的生長周期產生變化,農業布局和結構被改變,影響農業產量;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會使冬天陸地升溫較快,海陸間溫度梯度隨之減小,增加冬季強霾事件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造成我國東部靜穩天氣增多;全球變暖使水資源與生態系統出現結構性變化,影響水量和水質,甚至是物種多樣性;氣候的不穩定性也使得世界疾病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全球變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已經暴露,未來還將不斷加劇。
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依然面臨非常嚴峻的挑戰。從重點行業和領域看,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2019年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57.7%,非化石能源占15.3%。能源系統要在短短30年內快速淘汰占85%的化石能源實現零碳排放,這不是簡單的節能減排可以實現的轉型,而是一場真正的能源革命。
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引領下,可再生能源行業迎來歷史性發展機遇,也對可再生能源并網消納能力和規劃布局提出了新的考驗。由于各地分布式光伏可再生能源是不穩定的,所以電網就必須是分布式智能電網,能夠適應這種分布式不穩定能源的特點,就需要有能源互聯網。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用電的形式、使用電網電力系統的形式都要發生變化。所以它是一種能源生產和使用的革命。
前四次工業革命都是技術發展推動了人類的革命,第五次工業革命是要在2050年左右全球(中國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我們反而更加需要通過政策、通過市場、通過市場的手段來發展綠色低碳技術,來構建新的一場革命,而這場革命的目的是重塑人和自然的關系,建立一種新的人類文明,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生態文明。這是從工業革命向生態文明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