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分類的發展需要粵能智能垃圾分類設備的助力
上海垃圾分類自7月1日強制實施,上海市范圍內實施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住宅小區、農村居民點、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單位的辦公或生產經營場所,以及道路、廣場、公園、公共綠地、機場、客運站、軌道交通站點、旅游、文化、體育、娛樂、商業等公共場所,上海垃圾分類垃開了全軒垃圾分類的序幕。
粵能智能分類設備都具有投放圖像識別的新技術進行投放糾錯屬國內首創(具有該項技術的發明zhuanli),同時智能回收箱內外都安裝高清攝像頭,并安裝圖像識別系統,通過對上海垃圾分類居民投放物品的圖像進行識別,如有錯投,自動報警,后臺及時獲取信息,及時糾錯,此技術國內獨此一家,屬同行業領先。此外,還有監控糾錯和二維碼糾錯等方式。通過后臺調取監控或掃描垃圾袋上的二維碼,對錯誤投放人追蹤溯源,可跟蹤教育。
粵能擁有一個綠色生活APP及小程序,上海垃圾分類市民通過投放點智能回收箱不間斷回收、手機APP小程序24小時在線預約上門回收、電話預約上門回收、活動現場回收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開展線上、線下回收,方便居民分類投放,促進分類回收。
粵能環保除了配套智能垃圾分類垃圾桶等設備,還為每戶上海垃圾分類居民建立綠色賬戶,實施“積分獎勵”模式,以獎代罰,居民可通過正確分類投放、現場回收等方式,綠色賬戶能獲得相應積分,積分可提取現金、網上商城購物、指定商店購物、禮品兌換機兌換禮品等方式進行消費,并配合各類促進活動,以公開透明的手段鼓勵全民分類。同時建議政府部門研究出“綠色帳戶”更多的征信和便民功能,比如讓 “綠色帳戶”與購房、入戶、購車、子女入學、貸款、辦證等多方面的信息進行捆綁,增加“綠色帳戶”的重要性。
粵能分類信息平臺可實現上海垃圾分類垃圾清運處置的實時數據顯示、生活垃圾全程追蹤溯源、垃圾品質在線識別三項功能。平臺運營后,垃圾不分類將“難逃法眼”。
上海垃圾分類源頭不分類、混裝混運是垃圾分類推進的難點,對分類結果缺乏有力的監督反饋機制是重要原因。上海提出了“不分類、不清運”的原則,但落實依然較難。沒有“分類不好”的證據,清運員怕被投訴,不得不運。此外,居民還擔心自己前面分了類,又被“混裝混運”。
智慧分類回收平臺具有從數據采集、分析、決策、需求、服務、消費、分享等眾多數據運用功能,突顯智慧運營平臺功能的強大性和先進性,可助力上海垃圾分類的發展。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粵能創始人老羅講分類 :僅僅是660L的粵能智能垃圾分類箱容量就是普通智能垃圾回收箱的三倍,一臺更比三臺強 2020-08-06
- 新上海灘驚現一款“提款機”,垃圾投入,現金出來!市民爭先排隊使用 2021-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