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桶集體消失?垃圾分類別想著“一步到位”
4月2日,一則“上海的在哪里”的話題沖上熱搜。有網友表示,“自從搞了垃圾分類,上海的垃圾桶就集體消失了”“整條路找不到兩三個”,還有許多垃圾都丟在了路邊的共享單車車筐里。(4月2日 澎湃新聞)
實際上,這并不是上海的垃圾桶配置問題首次引發爭議。2022年7月,有市民致信上海市委領導信箱,稱實施垃圾分類以前馬路上隔幾百米就有一個垃圾桶,而現在走幾公里都不一定能找到垃圾桶,極不方便,并希望能增設公共場所的垃圾桶。同年8月,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也有代表提出了“關于科學配置公共場所垃圾桶的建議”。然而大半年過去,垃圾桶優化配置的效果似乎不盡人意。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頒布了“史上最嚴”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成為國內第一個經由人大立法而強制實行垃圾分類的城市,并按照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總量減少的原則,在全市范圍內優化廢物箱設置。在筆者看來,上海市撤銷垃圾桶的出發點是好的,目的是實現“垃圾不落地“,管理部門試圖通過撤銷垃圾桶,來減少市民在公共場所丟棄垃圾的頻率,逐步減少垃圾生產量來順利推行垃圾分類。
但是就現實情況而言,路邊垃圾桶數量的減少,會導致單個垃圾桶承載的垃圾量增加,有時垃圾甚至會溢出垃圾桶,這無疑會破壞市容環境。同時,由于找不到垃圾桶,人們只能將垃圾拿在手里或裝在包里,待找到垃圾桶再丟棄。然而有的垃圾由于自身特點,比如帶有油污的外賣盒或零食包裝,若長時間拿在手中會弄臟衣物,無奈之下部分人會選擇將其丟棄在路邊,甚至連共享單車的車筐也被當成垃圾桶。如此一來,原本是為了推進垃圾分類,提升市容市貌的“撤銷垃圾桶”,反而起了反效果。
誠然,將垃圾丟到共享單車車筐里并非值得推崇的事,但筆者認為隨手亂丟垃圾也并不能全然“怪罪”于市民素質。實質上公民素質相較過去已有了很大提高,愛護公共環境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但將在外產生的垃圾帶回家再按照分類標準丟棄,這對剛開始實行垃圾分類的市民而言終究是一種理想狀態。因此歸根結底,該問題仍歸咎于垃圾桶的消失。
垃圾分類是一項長久發展的事業,既能保護環境,又能帶動就業、提高資源利用率,是推動綠色發展的應有之義。這便要求有關部門在工作時,真正做到實地調研和精細化設置相結合,不能脫離實際情況而“一刀切”,幻想“一步到位”。長遠來看,當市民尋找垃圾桶帶來的麻煩和困惑遠超垃圾分類的主動性時,環保將變成一種負擔,文明城市的建設也將面對更大挑戰。
來源:中國經濟網
最近瀏覽:
相關新聞
- 基于大數據平臺下的粵能智能垃圾分類回收箱 2024-07-19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構建綠色未來的智能解決方案 2024-10-22
- 垃圾分類設備生產廠家面臨的挑戰與痛點 2024-07-12
- 國慶出游,別讓垃圾亂扔成為風景中的“敗筆” 2024-09-25
- 垃圾分類實施策略:智能化管理引領社區新風尚 2024-05-21
- 智能與非智能垃圾桶:功能差異與實際應用 2024-05-16
- 當垃圾分類遇上粵能智能垃圾分類房 2024-08-08
- 智能垃圾分類: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創新之路 2024-10-14
- 月圓人團圓,垃圾分類記心間 202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