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古代紫禁城的垃圾分類是怎么做的
相傳劉伯溫當年在建造這座紫禁城的時候得到了玉皇大殿的明示,說天上的宮殿一共是一千間,地上皇帝的宮殿不能比天上的多,于是紫禁城里的宮殿正正好建了九百九十九間半。而宮殿門口的包金大缸對應的就是三十六金剛,七十二條地溝對應的是七十二地煞,傳說它們能夠保護皇城風調雨順。
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0米,寬750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北京的紫禁城是明朝皇帝朱迪于1406年建造的。為了拒絕元朝的命運,沒有在元朝大部分帝王宮殿的基礎上建造。相反,它向東移動了150米,重建了皇宮,包括所有的宮墻,比大多數皇宮都大。最近一段時間,垃圾分類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個熱點問題。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朝皇宮,里面住著那么多人。而且在古代并沒有各種先進的處理垃圾的方式,那么當時要如何做到“”呢?
紫禁城里的垃圾,我們可以大致分一分,有糞便、妃子們的胭脂殘留物、御膳房的剩飯剩菜、做衣服的碎布等等。
紫禁城中糞便的清理
糞便定期專門有人收。過去安定門外有個糞場,面積很大,裝入專門的運輸車,然后再運到城外,賣給農民們種田。晚清作家李伯元曾在《南亭筆記》記載:“宮人多用糞車,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以空車擁入一換。”意思就是說,紫禁城里的糞車每隔十日,也就是每月的初四、十四、二十四日,就會空車進入,換走之前已經裝滿的糞車。當然,這部分收入全都進了皇帝的內帑,太監、宮女們是分不到這些“紅利”。
妃子們的胭脂殘留物
“渭流漲膩,棄脂水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宮殿里美人妃子的脂粉都流到了渭河中去,讓渭河泛起了油膩。在古代,其實處理妃子化妝用的殘留脂粉,以及類似洗臉卸妝的水,也是垃圾處理的大事。一般對于這種洗臉卸妝的脂粉水,會倒進糞桶里面,當處理糞便的人收走時,這些脂粉廢水也會一并收走。
御膳房的剩飯剩菜,做衣服的碎布
紫禁城御膳房中剩下的剩飯剩菜,有的可能會被賞賜給宮外的官員,有些類似君主吃剩下的食物,會被宮里的太監宮女分食,這種剩飯剩菜屬于稀罕物,一般還不至于會被當作廢物丟掉。做衣服剩下的布料、布頭之類的,有些會被用來做成小孩子的尿片,有的被做成鞋幫子、有的被用來縫補舊衣物,有的可能會被一些老資格宮女偷偷賣到宮外,賺點小錢。
紫禁城中煤渣的清倒
明朝燒煤,清朝燒煤,煤的垃圾怎么辦?開始往外倒,景山又叫煤山,開始堆煤,后來堆煤核垃圾,慢慢多了,再加上挖筒子河的土,最后就堆成一個景山。到乾隆的時候美化一下,修了五個亭子,如今變成北京一景了。
由古至今,垃圾的去向,是個長久以來被忽視,卻值得追問下去的問題。垃圾分類則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垃圾在分類處理之下,重復利用,持續造福人類,同時也保證了紫禁城的整潔。于此,垃圾分類的妙處,其實早在古代,就被紫禁城里的古人們詮釋得淋漓盡致。
對大部分人而言,都覺得垃圾分類很難。針對垃圾分類難的“難點”,粵能環保的創新分類模式,將分類“難點變成了“亮點”,粵能環保倡導的模式是個長期經營的模式,通過激勵引導居民,變被動為主動,潛移默化地完成這項任務,實現快樂分類,開心生活。
裝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收運車遇到收運問題的難點所在。智能回收箱裝滿時滿溢提示,利用可視化信息平臺,將收運時間、線路、垃圾重量、質量信息實時上傳,將整個收運過程置于平臺監管之中。有效地避免了垃圾混收混運,垃圾并未裝滿時而收運,減少資源浪費,在收運過程中能夠對垃圾投放質量進行識別,提高收運回收效率。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粵能垃圾分類箱,快速解決居民"手機危機" 2024-08-30
- 科技助力垃圾分類:構建綠色未來的智能解決方案 2024-10-22
- 粵能環保:推動企業垃圾分類成功的引擎 2024-09-05
- 垃圾分類:新時尚下的環保行動 2024-11-11
- 綠色行動:11類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 2024-09-06
- 鹽田區 2024 年 11.8 垃圾減量日“換享市集” 主題宣傳活動 2024-11-06
- 智能垃圾分類箱的未來發展與挑戰 2024-10-12
- 智能垃圾分類:打造可持續發展新模式 2024-10-29
- 智能垃圾分類:邁向可持續未來的創新之路 2024-10-14
- 高效實施臺風后的垃圾分類策略 202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