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羅講分類|關于垃圾收費的信息廣為流傳,大家對此議論紛紛
老羅講分類
羅惠軍:粵能環保創始人、CEO、深圳監察司法工作委員會委員
身處垃圾分類“強制時代”,關于的信息廣為流傳,大家對此議論紛紛,而呼聲最高的方法便是,這也是臺灣率先提出并引以為豪的成功經驗。
臺灣執行的“垃圾費隨袋征收”政策對其他地區關于此領域的政策的改變提供了重要動力,且此政策影響深遠。在香港,曾經也有不少官員甚至環保團體認為臺北市的垃圾征費很成功,所以香港也在嘗試著借鑒并模仿類似這樣的新模式。
而真相告訴我們臺北除了隨袋征費之外,已經有了很多額外成熟的配套,例如居民已經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擁有高度自覺能按時分類投放的素質,并且在各個小區中也設置有「資源回收戶」回收有用廢物回收點。這是香港在短時間內無法比擬的,也需要香港通過時間及政府的不斷引導去追趕并實現的目標。
其二,臺灣不僅僅只有垃圾征費。他們在 1988 年修訂了廢棄物清理法,定明「回收的責任」, 不在于消費者,而在于「生產者(企業)」, 要企業負起責任,竭盡所能讓消費者愿意回收。這樣資源回收在臺灣就形成專業化的體系,基層的回收參與者、回收再造業者等等可以從回收基金得到補貼。在臺灣,那種傳統的社會中以拾荒來養家活口的拾荒者將逐漸消失。
第三,臺灣的垃圾分類收運工作僅只有一家企業來完成,垃圾袋的制造、銷售和回收識別相對來說都比較容易,并且這些是香港和內地地區無法實現的。
東施效顰,生搬硬套絕不是我輩應做之事,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硬道理!采用高科技回收技術,降低回收成本,激活居民參與活動,并且強化投放監督和處罰力度,加大垃圾后段分類處理能力,才是實現長效垃圾分類的新模式!
針對實現長效垃圾分類及綠色生活的需求,粵能環保的首席設計師吳昊先生通過長期設計訓練,帶領著30多人的研發團隊,耗時3年精心打造成出現有的粵能智能回收設備。借助互聯網、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垃圾分類模式,幫助了居民破解垃圾分類的難題,讓居民在有參與感的同時將興趣逐步變成習慣,在潛移默化中讓垃圾分類真正融入居民生活,提高垃圾分類正確率。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發改委等四部門:全面落實生活垃圾收費制度,“按量收費”來了 2022-02-15
- 大事件|垃圾收費勢在必行,粵能分類設備即可正向激勵,又可逆向收費,促進垃圾分類 2021-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