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澇災后垃圾如何處理以及注意事項
最近國內一些地方大雨頻發,甚至造成了水災。災后環境衛生風險主要是水退后存留的大量淤泥、生活垃圾、溢流的糞便所造成的污染和病媒生物的孳生。因此,災后的環境清理以及病媒生物防制非常重要。那么水災過后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一、做好
1、對于一般生活垃圾無需進行消毒處理,要求做好衛生管理工作,日產日清。含有腐敗物品的垃圾噴灑含有效氯5000mg/L~10000mg/L消毒劑溶液作用60min后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
2、組織群眾清理室外環境,整修道路,排除積水,填平坑洼,清除垃圾雜物,鏟除雜草,疏通溝渠,掏除水井內污泥,修復廁所和其他衛生基礎設施。
3、對環境清理中清出的新鮮動物尸體應盡快深埋或火化,對已經發臭的動物尸體,可用5000mg/L~10000mg/L有效氯消毒劑或2000mg/L二氧化氯噴灑尸體及周圍環境,去除臭味并消毒,然后再深埋處理。處理人員需做好個人防護,嚴禁用手直接接觸動物尸體。
4、合理布設垃圾收集點,專人負責清掃、運輸,全面清掃被洪水淹沒的街道和院落,清除淤泥和垃圾污物。洪水退后,強調要先清淤泥,后消毒,淤泥不清消毒效果就不佳;陰雨天氣,異味四溢,消毒必須跟上。水淹地區的村莊和住戶必須進行徹底的室內外環境清理,及時清除處理垃圾、人畜糞便,開展內外環境消毒和衛生處理工作,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環境清理就搞到哪里。
二、杜絕“病從口入”
1、切實做好飲用水、居住環境的消毒工作
飲水衛生是災后預防控制腸道傳染病的關鍵措施。對集中式供水,嚴格按水廠標準消毒。對分散式水源,如對井水、山溪水等混濁水須消毒后飲用。
2、注意飲食衛生
嚴格做到“十不”:即不吃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家畜肉;不吃腐敗變質的食品;不吃霉變的食物和糕點;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喝生水;不將生熟食品混在一起;不搞集聚和野餐活動;不用臟水漱口;不吃生、冷食品或涼拌菜;不共用毛巾和牙刷。
洪澇自古以來就一直是困擾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災害。所以我們要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進行認真的反思。五十年代以來,流行過"向大自然進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等口號,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任意改造自然,無節制索取,導致自然環境惡化,出現許多不可逆轉的環境變異。而近代地球環境理論則倡導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長期共存,主張"人類是地球的客人",人類要尊重自然,在自然所能允許的范圍之內謀求人類的發展,由此提出了"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從這一理論出發,要謀求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統一的發展,在環境保護方面明確提出了要"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些都要求人類要制約自己的活動,不能單一地把謀求人類發展作為目標。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智能垃圾房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 2023-12-04
- 科普 | 垃圾分類中常見的小誤區 2023-10-22
- 老羅講分類 | 粵能智能設備,為城市環保添磚加瓦 2023-07-07
- 低碳時代下的智能垃圾分類,探索產業新趨勢 2023-07-28
- 智慧垃圾分類 數字化賦能與精細化管理 2023-07-24
- 垃圾分類黑科技引領未來垃圾場守護者 2024-02-21
- 粵能環保:推動企業垃圾分類成功的引擎 2024-09-05
- 互聯網技術在垃圾分類領域的積極作用 2023-10-15
- 智能垃圾箱推動垃圾分類理念引領時尚 2023-09-05
- 智能垃圾箱是推進提升城市品質的全能機器人 202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