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垃圾桶,讓垃圾分類在鄉村“開掛了”
垃圾分類,還原
以前的鄉村,綠綠的水草生機盎然,渠道里的水清澈可見。而如今,鄉村的環境遭受到破壞,“垃圾圍城”隨處可見。正因為這樣,綠色的水和綠色的小山消失在鄉村。過去的中可循環或可分解的東西居多,如菜皮可喂家禽,泔水可喂豬,其它的用以堆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鄉村垃圾構成也在發生變化:由于塑料袋和塑料薄膜的大量使用,丟棄現象越來越普遍,導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白色污染”正在侵蝕鄉村環境;另外,隨著村民生活逐步現代化,建筑垃圾也日益增多。
“大部分鄉村生活垃圾最終處理方式還是以垃圾丟棄在露天垃圾池或堆放點、傾倒進河道或直接焚燒,對周邊環境、水源均產生嚴重污染。同時也出現了垃圾圍村的情況。并不是鄉村的居民不想垃圾分類,到處亂丟垃圾,而是大多數鄉村的硬件設備跟不上,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無力,居民想丟垃圾,也找不到可丟的垃圾桶,更沒有分類的桶點,只能把垃圾一袋一袋的扔到路上。大部分垃圾沒有做到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目標,也為以后的環境健康管理埋下了隱患。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綠色,本就是鄉村的主打色。鄉村的綠化美化本質上還是鄉村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的優勢和最寶貴的財富。在中國城市開始全面推進垃圾分類的背景下,鄉村地區也開始積極行動起來。
自去年以來,鄉村開展實行垃圾分類,探索從源頭分類到終端無害化處理的農村垃圾分類模式。現如今,每天做好垃圾分類,等著垃圾車上門清收,已經成為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鄉村通過引入智能垃圾回收箱,引導居民正確的投放垃圾,實現生活垃圾分類全程一站式智能化運作,培養居民垃圾分類的環保意識,逐漸形成居民自主分類的良好風尚。提升鄉村環境,使鄉村更整潔環境更宜居,改變之前鄉村垃圾到處扔,隨手丟的情況。智能垃圾分類,有效的破解了鄉村垃圾分類“怎么分”的難題。
長期以來,鄉村人居環境設施基礎相對薄弱,粵能智能垃圾回收房是鄉村一個較好的選擇,鄉村垃圾地方相對較遠,垃圾不能很好的及時收運,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才能過來收運,智能垃圾回收房不僅能告別垃圾不能及時處理而帶來的異味,自帶除臭效果,大容量的儲存垃圾,還能對投放垃圾實行視頻全程監控,宣傳促進居民垃圾分類投放,集中投放確保分類投放和收集,最后將數據上傳服務器,等溢滿在通知來進行收運。告別曾經鄉村臟亂差,垃圾隨手丟現象,時尚新穎的外觀風格,襯托鄉村美景風情,還原美好綠色鄉村。
現在,當我們走進鄉村,道路干凈整潔,巷道錯落有致,民居建筑風格統一,房前屋后綠樹蔥蔥……整個村子猶如一幅美麗畫卷。談起居住環境的變化,不少人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這得益于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的有效開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筑牢“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生態基礎,做好垃圾分類,處處都是景的綠色鄉村,徹底告別鄉村“垃圾圍城”現狀。做好垃圾分類,還原綠色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