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IUCN宣布長江白鱘滅絕,誰是“劊子手”?
7月21日晚上,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
根據IUCN更新的物種紅色名錄,長江特有物種已經滅絕,長江鱘(達氏鱘)野外滅絕。白鱘最后一次出現在長江宜賓南溪江段是在2003年,而長江鱘(達氏鱘)因為未能發現除增殖放流種群外的幼魚而被評估為野外滅絕。
1993年葛洲壩下發現的白鱘,這可能是留存于世最清晰的白鱘照片。危起偉供圖
IUCN發布的全球鱘魚再評估結果顯示,世界現存的26種鱘魚正全部面臨滅絕風險。經過仔細計算的評估結果表明,鱘魚在過去三代中的下降速度比以往預想的還要快。在IUCN物種紅色名錄中,鱘魚極危17種,瀕危3種,易危5種。
據此前報道,白鱘被譽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白鱀豚和白鱘,長江兩大旗艦物種先后被宣布滅絕,間隔短短15年。“誠然鱘魚是世界上最受威脅的類群,但是白鱘滅絕仍然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IUCN鱘魚專家組中國成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所研究員危起偉表示,白鱘和白鱀豚生態習性不同,一個在長江上游繁殖,一個棲息地主要在長江中下游,但是它們滅絕的命運與時期卻差不多,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訓。
“白鱘滅絕和長江鱘野外滅絕,給我們敲響警鐘,長江其他珍稀物種萬不能重蹈覆轍。”危起偉說,此次IUCN名錄中仍屬“極度瀕危”的長江中華鱘,也已連續5年未監測到自然繁殖,命運堪憂。他表示,比白鱘幸運的是,長江鱘和中華鱘已實現人工保種,但要實現自然種群的恢復任重道遠。
長江白鱘之所以滅絕,有以下3個原因:
1、早期人類過度捕殺是長江白鱘滅絕的重要原因,以前民以食為天,長江白鱘因其偌大的體積和鮮美的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不少當地漁民為了生存,為了迎合這些消費者,不得不捕撈長江白鱘。長年累月下來,長江流域的長江白鱘供不應求,數量越來越少,最后無奈滅絕。
2、水域環境惡化是長江白鱘滅絕的重要原因,以前的長江水可以直接作為飲用水,但是現在沒有人敢直接喝長江水。長江流域水質大不如從前,長江白鱘無法適應現在長江流域的水質,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長江白鱘被逼著滅絕。
3、人類的出現是長江白鱘滅絕的根本原因。
白鱘已經永遠消失了,懷念或是追究其實也沒有太多意義;只是作為在不久將來即將跨越發達的門檻,成為世界一流大國,人類優秀文明代表的中國人民來說,觀念已經需要轉變了。保護生態環境,是留給未來的,不可估量的發展權。
保護環境,從小事做起,我們可以做哪些小事保護環境?
1、不要亂扔垃圾,做好垃圾分類。
垃圾分類可以減少垃圾處理量和處理設備,降低處理成本,減少土地資源的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具有社會、經濟、生態三方面的效益。
2、有時間多種樹,保護大自然。
3、教育小孩從小愛護環境,保護大自然,培養下一代保護大自然的意識,這點最重要。
同是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人類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加速了其他生物消失的進程,當物種滅絕的多米諾骨牌紛紛倒下的時候,作為其中一張的人類,你就能幸免于難、在劫而逃嗎?
保護大自然,保護環境,保護珍貴稀有物種,不只是一句喊口號,更需要我們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
部分資料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最近瀏覽:
相關產品
相關新聞
-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1550余海洋物種面臨滅絕危險 2022-12-14